今晚(7月25日)上海夏季音乐节音乐节(MISA)的舞台上,留下一场极具意义的演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在指挥周雯执棒下,携手女高音马娅琴和男高音秦德松等歌剧演员,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带来音乐会版歌剧《洪湖赤卫队》。
今年4月8日,武汉解封。100多天过去,今晚这场音乐会是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在武汉解封后,首次走出江城来到长三角。“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旋律响起,歌声里诉说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也见证着湖北人民和上海人民的深切情谊。
“今年5月,上海方面力邀我们参演今年的MISA,希望这个舞台能够汇聚五湖四海的声音。几个月来,我们深切感受到湖北和上海人民同心抗疫,尤其是上海援鄂医务工作的大爱精神,他们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湖北人民不会忘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彭华说。
从《红旗颂》到《洪湖赤卫队》,用音乐作品见证湖北和上海的情谊
之所以能促成今晚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时间线可以拉回至今年3月——
彼时,早日复工复产、用音乐拥抱温暖春日,是全国各文艺院团和艺术家们最迫切的期望。为帮助乐团在不久的将来能尽快复工开展艺术工作,由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倡导成立的中国交响乐团联盟,向湖北省三家成员乐团各赠送了一份贝多芬交响乐作品及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原版谱集。这其中,就包括湖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
“我们收到了联盟赠送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与《红旗颂》谱集,也非常感谢上海交响乐团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彭华表示,上海作曲家吕其明的作品《红旗颂》饱含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在6月24日举行了疫情后的第一场线下演出,就把这首荡气回肠的《红旗颂》呈现给了武汉人民。
而在今晚MISA的舞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为上海乐迷带来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之作《洪湖赤卫队》。该剧于1959年首演至今,61年来上演了3000多场,仅在去年就巡演了100多场。《洪湖赤卫队》是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剧院把这部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从湖北带到了全国各地,两年前该剧还首次赴海外巡演,在悉尼歌剧院和墨尔本演奏中心上演。
“《洪湖赤卫队》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就是因为这部歌剧的音乐是悦耳动听的,而且能让我们中国老百姓听得懂。”彭华介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致力于上演中国民族歌剧。“除了《洪湖赤卫队》以外,我们也复排另一部红色经典《江姐》,希望守住民族歌剧的基因。”
从配器舞美到唱腔表演,不断与时俱进让经典更加贴近当下观众审美
首演至今,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经过了多次调整,分别在1979年、1984年、1999年等年份进行了复排。作品与时俱进,从舞台舞美、乐曲配器、演员唱段和唱腔等方面修改打磨,希望能够贴近当下观众审美,做到真正让老百姓喜欢。
今晚亮相MISA的《洪湖赤卫队》,以音乐会版歌剧形式呈现。据指挥周雯介绍,该歌剧第一版音乐会版于2016年首演,而今晚是第三版经过配器的歌剧音乐会版在上海首演。“如果歌剧版更加恢弘大气和震撼人心,那么音乐会版可以让乐迷更加全身心地沉浸在歌剧的经典旋律里。”据悉,最新版本由王秀峰配器,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前提下,提升了音乐的色彩。
“比如加强了作品的交响性,进一步通过音乐的变化和对比来描绘环境、突出人物形象。作品从头到尾运用高胡、二湖、琵琶等民乐元素,增添了作品的戏剧性。在一些段落加重、加厚、加密了竖琴的声音,更加突出洪湖的美,也更好地刻画女主人公韩英的性格。”周雯说。
今晚,女高音马娅琴在音乐会版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饰演韩英。从1999年加入剧组到2008年正式挑大梁,被称为“第四代韩英”的马娅琴,至今已经上演了1000多场《洪湖赤卫队》。“我最早是工汉剧青衣的,后来从戏曲转到了声乐,再学唱歌剧。我认为有戏曲功底的演员去演民族歌剧很有优势,比如‘第三代韩英’刘丹丽老师也是楚剧演员出身的。”马娅琴说。
在“第四代韩英”马娅琴看来,尽管有前辈珠玉在前,她也希望展现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我会努力学习王玉珍老师(‘第一代韩英’)等前辈质朴的声音,在咬字唱腔上,把湖北味儿诠释得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我也要努力让自己的表演和交响乐配合得更为默契。”
据悉,今晚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以80人交响乐团(双管编制)、60人歌剧合唱团的阵容亮相上海。马娅琴说,以前民族歌剧的配器较为单薄,而如今却用上了大型交响乐团,大编制很考验歌剧演员的水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声场非常好,让我觉得特别舒适,可以帮助我展现出最佳状态!”她由衷地感慨。
图片来自上海交响乐团
作者:姜方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