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周宁县的“走桥”习俗活动。李洪元拍摄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说到端午习俗,最常见的是赛龙舟、吃粽子。在浙江与福建,有一项重要的习俗―——端午“走桥”。这种极富有地域特色的楚民俗孑遗,如今并不多见了。其中,有一部分“走桥”活动是在贯木拱廊桥上进行的。
▲丛薇作图
贯木拱廊被称为“中国古桥活化石”,现在仅存约110座,位于闽东北和浙南。2009年,它的建造技术和工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重要传统技艺的形态最早出现在家喻户晓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中唯一一座桥梁,即汴水虹桥。后来,贯木拱架的捆绑结构发展为技术成熟的榫卯结构,上面再加廊屋,就形成这一美丽的古桥建筑:贯木拱廊桥。
▲福建周宁县登龙桥。肖东拍摄
“走桥”是贯木拱廊桥中最具有仪式感的画面。它通常由崇佛的中老年妇女组织并举行,也有少数老年男子,穿着传统的服装、精心准备着粽子。有趣的是,福建的走桥仪式在五月初五,即端午当天;而浙江的是在五月初六,即端午第二天。2012年,端午“走桥”习俗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福建周宁县的“走桥”习俗活动开始了。
凌晨,来自全县及周边地区的妇女们身着传统服饰,自发组成很多队,带着粽子、水果、茶点、香烛等祭品,到达七步镇八蒲村的登龙桥上,开始一年一度的“走桥”活动。当地方言称“环弥陀”,主要有桥内祭祀、走桥、抛粽祭屈、宴客4道程序。通常上午11点左右,开始走桥、祈祷、念经,穿插重复进行持续到下午四五点结束。投粽的地点是在廊桥朝上游的开窗处。用红头绳捆好两个粽子,绳上穿着6枚硬币,念《投粽经》。
▲吕孟兴拍摄
浙江庆元县的“走桥”习俗活动则是在五月初六,即端午节的第二天进行。“走桥”虽是民间相沿成习的自发性风俗活动,但其仪式过程却十分考究。过程中,走桥人手持十双香,肩挂六个粽子,念着走桥经,跳着传统祭祀舞蹈,以边走边念边舞的形式往返桥头桥尾十个来回,每走两个来回,从廊桥上往河里各扔一只粽子。走完十趟,再到桥下河边烧香、唱祷、祭拜。
业内人士指出,端午“走桥”活动集民间歌舞艺术、服饰艺术、祈祷仪式为一体,融情于贯木拱廊桥,场面壮观,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廊桥的归属之感、寄托了山区民众祈求福祉的深切愿望,承载了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福建周宁县的“走桥”习俗活动。李洪元拍摄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程霏、周宁县博物馆郑勇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