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演出行业踩下“急刹车”,剧场人、院团人的工作却始终没有按过“暂停键”。过去近两个月间,除了完成取消场次退票服务,通过“云上课堂”与观众持续互动交流,在眼下各行业有序复产复工的背景下,沪上演出人也通过对既有档期的倒转腾挪,展开了一场“另类复工”。
比如上海大剧院,在宣布取消四月演出的同时,幕后“复工”已然全面展开。本周,剧场展开为期10天左右的维修保障,而新一轮演出档期的重新排定工作,也在与演出方的积极筹备沟通中。据透露,2020年上海大剧院原计划将上演700场演出,受疫情影响,目前一半都延期或取消。即便如此,不管是观众、演出方还是剧院,都一直看好稳步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演出市场,为下一个演出爆发期做好准备。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以最好的状态,时刻准备着,迎接未来剧场再度启幕亮灯之时。”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
空窗“卷珠帘”,为未来“满负荷”剧场打基础、腾档期
刚过午饭时间,记者走进上海大剧院大剧场,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台上,吊杆持续滚动,宛如几幅巨型百叶卷帘,工作人员前后忙碌调试着。后方,音频、中控系统等一系列硬件设备也在同步调试之中。这样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工厂车间。
“往年我们都会在3月和10月分别展开一年两次维修保障。今年由于疫情关系,我们直至技术人员全部结束隔离期,才正式展开。”上海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志华告诉记者,对于舞台技术人员,已经进入某种意义上的“正式复工”。
以往的维修保障,都需要在演出档期中见缝插针地完成。眼下利用疫情影响下的演出空窗期,上海大剧院索性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大检修。
周期上,将原本持续一周的维修保障延长至两周。而从检修项目来说,更是涵盖所有台上台下硬件设备。吴志华说,每年下半年至年初,都是剧场演出最忙碌的时候。相应的,在高频度使用之下,不管是系统中的参数偏差、还是硬件的损耗程度,都需要进行校正和维护。
而这一场检修,除了检视既有问题,也着眼未来。“考虑到疫情影响下,不少取消的演出场次可能会增加到下半年的档期之中,这就意味着硬件设备所要经历的负荷强度高于往年。”吴志华介绍,为迎即将到来的演出密集期,往年10月完成的一些检修工作,也一并归入当前“复工”之中,为的就是给更多因疫情取消的演出腾挪出“档期”。而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可以提前预警,针对一些后续使用中可能加速磨损消耗的设备部件,先行完成更换。
进入战“疫”“下半场”,那些重磅经典、首演首秀不说再见
自去年开始,上海进入有一个演出繁荣期,而“演艺大世界”区域性的集聚效应,也让作为这一区域的“老大哥”上海大剧院迎来更密集的演出。张笑丁透露,眼下,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的演出场次逼近半数。而这其中,就包括蒙特卡洛芭蕾舞团《驯悍记》、史依弘京剧专场《花木兰》等中外重磅项目,影响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面对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演出方、观众与剧场携手共渡难关,没有因为演出取消、观众退票而产生一起纠纷。
也正是上海演出市场成熟度和全力迈进“亚洲演艺之都”的决心,让海内外演出商不愿轻言放弃。在配合剧场宣告演出取消,全额退款保障观众权益的同时,一再表达疫情结束后复演的愿望。
即便没有演出,上海大剧院针对剧场内部的清洁工作每日如常。其中舞台、后台等内部区域每日进行两次消毒工作,剧院空调系统则每日采取空气消毒法,加强环境通风
振奋之余,也让上海大剧院为下一个可能出现的演出密集期全力备战——要知道按照原定计划,上海大剧院在下半年的演出已接近满负荷状态,如要增加新的演出,更考验档期安排的“见缝插针”。
为此,剧院正与经纪公司和演出方多方沟通,力争将优质剧目重新排定档期上演,同时,积极拓展国内优秀文艺团体和优质演艺资源,让集聚人气、质量上乘的首演、首秀、重磅演出项目能在复演的第一时间,在上海大剧院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剧院也将力推一批国内优质演出项目,扶持原创力量。目前,音乐剧《变身怪医》、陕话版《白鹿原》、上海大剧院出品昆曲《浮生六记》等热门项目仍在筹备之中,相信会成为点亮“疫”演出经济的重头戏。
作为上海大剧院参与孵化的原创戏曲作品,昆曲《浮生六记》首演获得良好市场反馈,有望在今年修改后再度与观众见面(上海大剧院供图)
作者:黄启哲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非标注均叶辰亮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