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母亲不曾焦虑过,几乎所有的母亲在面对养育孩子的时候都是一个新手。想想我们刚拿到车本,第一次开车上路,不焦虑是不可能的,焦虑才是一种正常状态。初为人母的女性都想做个“完美妈妈”,这不太可能,没有谁会是完美的妈妈,所有的妈妈都在不停的犯错与改变中伴随孩子成长。
现在育儿的书、育儿培训班、心理教育让妈妈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刚流行完美式教育,然后是犹太人育儿经,接下来是法式妈妈,至今还没有看到一本把中国妈妈的育儿方式推广到世界中去的书。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母性文化,中国式教育主要是母亲在完成。从女娲造人补天、孟母教子三迁这些中国神话与历史故事来看,中国女性骨子里就有养育孩子的才能。孩子们都是跟谁像谁,跟谁学谁,中国的孩子大多是跟着母亲长大的。要做一个不那么焦虑的母亲就要把三句话奉为名言:
一、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是妈妈必须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不管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孩子自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哪怕你为孩子准备广厦三千,不是他的他留不住,是他的东西自然会来,这样的想法会给予妈妈平常心。
二、不完美的妈妈是好妈妈。
生命是自在的,妈妈可以做到最好,却不能要求孩子也做到最好。妈妈做到最好是为自己负责,升华与丰满了自己,说到底不是为孩子负责。一个好妈妈不一定教育出好孩子,原因是妈妈做得越好,孩子失去的越多。
孩子需要独立地面对一些糟糕情景,生命是在经验中成长的,妈妈为孩子想得太周全,孩子做人做事全被妈妈预设好了,教导好了,孩子从小就失去了选择与决策的自由,内心的能量很差,长大以后需要孩子选择的时候,没有母亲,孩子一选就错。不完美的、粗心的妈妈反倒给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想想看为什么好女人不容易遇到好男人?道理是相似的,这个女人什么都好,慢慢地,男人只能自甘堕落了。
三、三岁不看大,七岁不看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搭积木,下面不正上面也歪。孩子更像是玩拼图,随时可以打乱了重来。佛教里有一个视频叫“浮华原是一捧沙”,孩子任何时候的优劣都不长久。
我在做咨询的时候,面对母亲对孩子小时候淘气顽皮、不被老师看好、诸事不顺这些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会问:“人都有三十年的运,或早或晚,你希望孩子小时候走运还是长大了才走运呢?”大多数母亲会说还是长大走运好。妈妈不要上心理学决定论的当,小时候没有善待孩子,或者为孩子想得少,对孩子来说既可以是创伤让孩子缺乏自信与自尊,也可以是礼物让孩子从小就懂事聪明,有更好的自信与自尊。真如危机这个词,危机是危险与机会并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法,首先要看妈妈对自己是否满意,如果觉得自己不错,那么你喜欢的也是适合你的孩子的。如果妈妈对自己不满意,那么你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俗语说种什么树结什么果,要看看你的家族里是否曾经出现过符合你期待的孩子。你家祖祖辈辈没有艺术家,却妄想孩子有一天成为凡·高、毕加索、巴赫、莫扎特什么的,也不容易。允不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是衡量一个母亲是否真爱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现在的年轻妈妈或者准妈妈大多是“80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新世纪初是中国经济与物欲比翼高飞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80后”,从小就被压迫在成为第一、成为人才、成为社会精英分子的外部压力中,成长的焦虑一直是生活的主导意识,对孩子的焦虑是对自己焦虑的一种延续与再现。孩子们将生活在未来的未知的社会现实中,我们无意识地把曾经经历的压力投注给了尚不确定的未来。
近些年有不少的学者推崇散养孩子,不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在养育孩子成为社会商业化热点的时候,推行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些搞散养的老师是否具有引导孩子更好成长的人格素质与知识积淀,他们眼里看到的是钱,还是每个孩子自然成长中呈现的那些天赋的特点,并因势利导地为每个孩子设定最好的自然长大方式。
《自在成长》
李子勋 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完全的散养等于完全的不负责,动物都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幼子谋生手段,更何况人类。不同年龄与秉性的孩子需要自然信息与人类知识的不同刺激,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合适的教育才是重要的。比如三岁以下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丰富情感与心灵;五岁左右引导孩子对人类文化(补习班)普遍涉猎,浅尝辄止,帮助孩子建立对人文初始的兴趣;七岁左右鼓励孩子之间交往(散养唯一的好处),获得友情、人际能力与团队精神;十岁左右促进孩子理性学习与建立必要的规矩……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什么样的妈妈他们最喜欢,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我想第一要素是做孩子气的妈妈:是用孩子的知觉去感受孩子,同欢共苦,不用成人的价值观审视孩子。
第二要素是做孩子般好奇的妈妈,好奇是引导孩子对世界感兴趣的最佳动力,好奇的妈妈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欢乐。
第三要素是做未知的妈妈,孩子的眼睛天真无邪,一切生活都在未知情景中慢慢展现,妈妈内心保留巨大的未知,就不会把自己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而是愿意把自己停留在未知的感觉里,妈妈的眼里会闪烁出稚气的光彩。
当然,温暖、无条件接纳、充满关切、信任、尊重、感恩、慈善这些品质也是非常易于得到孩子的喜欢的。
(摘编自《自在成长》一书)
作者:李子勋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图: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