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霓虹闪耀的摩登都市。伴着周璇的歌声,一段如花样年华般转瞬即逝的爱情悄然发生,来不及彼此倾诉的他们因战争的爆发而失散……这就是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花样年华》的故事。6月8-9日,这台舞剧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
婀娜多姿的旗袍、摇曳昏黄的街灯、柔曼委婉的爵士、欲说还休的情感……这一切都好像“花样年华”的歌声,似雾霭般飘荡在空中。如歌的岁月,化作一张老旧的唱片,在留声机中静静地旋转。这就是《花样年华》的时代,一个属于上海的时代。
外滩、石库门、百乐门……舞台再现“上海味道”
《花样年华》的舞美与服饰设计出自法国赫赫有名的卡普兰·热罗姆之手。设计之初,这位来自法国的舞美设计师逛遍了上海,外滩、静安寺、新天地、龙华寺……也许是因为上海有着“东方小巴黎”的美名,它的精致让卡普兰不断地迸发着灵感。在编导伯特兰·德阿特与编剧曹路生的编排下,以王太太和李先生的故事为缩影,倾诉着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无奈失去美好生活的人们对和平人间与纯真年代的向往。
外滩,是《花样年华》舞台上第一个展现的上海印象。上空厚厚云层,渲染着雨季的暗淡色调,建筑图案藏在地面,梦幻世界中男女主人公在云雾缭绕的背景前起舞,享受着两人世界。而后吊杆升起,外滩影像渐渐露出,幻影隐去,眼前的世界随着掉落的雨滴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秘密活动,文人、学者、艺术家曾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旧时的石库门里还曾开设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等,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花样年华》的故事就发生在石库门民居里。
上世纪30年代,百乐门是当时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也是《花样年华》故事中人物关系发生骤变的场所。华丽的内饰、斟满红酒的高脚杯、闪烁的灯光、美艳的歌女、还有欢笑作乐的人们…… 在这些高调的喧闹之下,暗涌着两对男女——四个人之间的纠葛与离合。
最后,是上海的雨,让人不由想起那连绵的梅雨季节。李先生独自撑着伞,若有所思地走在雨中。雨水从伞尖滑落,那种晶莹剔透像是眼泪,想必是为了那段消失在战火中的短暂爱情。
服装兼容中式与欧式,成为全世界无法复制的街景
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是现代旗袍盛行的顶峰时期。在上海,身着旗袍的女性比比皆是,她们们对款式的追求让旗袍不断改良,越发凸显玲珑有致的身材。在芭蕾舞剧《花样年华》中,风韵万千的旗袍与足尖的结合称得上是作品看点之一。卡普兰改良了中国传统旗袍,通过线条、色彩、剪裁的修饰让它与来自西方的芭蕾语汇相得益彰。
女主角“王太太”的旗袍设计十分讲究,领口、肩部都接受了相对传统的处理。设计师并试图通过色彩和样式的变化来外化人物的内心,时而优雅、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忧郁……
“李太太”的服装用色艳丽、样式飘逸,旗袍胸口、肩部、背部的设计尤其妩媚。在她光彩照人的表层下,也隐藏着渴望被注目的内心,为那份不安分的情感淡淡铺垫着。
男主角“李先生”,一位文质彬彬的作家。他的棕色西装、白色衬衫、浅灰色领带,每个细节都简洁、低调。他没有过多的服饰变化,好像他从不轻易露出喜悦或悲伤一样,所有的情感都暗藏心底。
剧中也少不了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伙计、老板、报童、学生……他们的服饰兼容着欧式和中式,成为全世界都无法复制的街景。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