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一路南京西路口,经过城市更新改造,新辟的绿地曲径通幽,成为市民怡情赏景的好去处。叶辰亮摄
春夏竟芬芳,处处皆风景,成了当下上海城市美学的生动注释。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自然景观”“如何塑造与绿植质量相匹配的观赏心态”等话题也被推到台前。学者认为,增加情境体验的层次感,形成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更深层互动,是城市自然景观规划的努力方向
刚刚告别五月枝头槐花香,又到六月荷花满池塘,许多市民惊喜地发现,感受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色,不再需要离开市区,品类繁多的各色花草已然成为都市一景。漫步在上海市中心,不仅绿地景观越来越多,即便是办公空间和商场区域,也会不时遭遇一阵花香、一场花瓣雨。
都市风景线升级,行走中体验城市美学成为时尚
移步换景处处有景,城市涌动着绿色脉动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表示,上海都市风景线的不断升级,体现出城市气质的养成与提升。
如今在沪上不仅花草的覆盖面积在增加,添绿方式也越来越多:早年草地一片绿色已被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各类植物组合替代。“一处花境你会看到40多种花,哪怕是路边最普通的一块绿地往往也有十几种花。”上海鹏润园林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根据地域人文特色进行的花卉布局,带动了一期一候的“赏花文化”。“从玉兰、山茶、紫荆,到瓜叶菊、报春花、欧石竹等,城市花卉可观叶可观花,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景致。”许多花的名字尽管普通人并不熟悉,它们却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朝夕相处的伙伴。
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设671公里绿道,人均绿地面积已超8.02平方米。行走中体验城市美学,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今春申城街头毛地黄绽放,成为扮靓都市的新景观。叶辰亮摄
城市美学根植于城市自然历史条件,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格局不断发展。“一座城市的自然景观应该与城市的文化地域特色相匹配。”王宏图说,“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流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城市自然景观的规划上,一方面要保留其江南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引进一些异域花卉,展现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颜值”之外,更应构建人和自然的情感连接
互动体验中,人、自然、城市的关系更为融洽。中国人素有赏花的文化习惯,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不仅丰富了人与城市的互动,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创空间。
不少动漫衍生品就以花为题做起了生意,推出服饰道具,还搞起了街拍。许多青年人会打扮成动画作品中的人物,置身花海留影,利用城市景观,自己做主角复刻出动漫中唯美的场景。各种互联网“花”主题产品也不断刷屏。有软件教你如何鉴别都市植物,有文章帮你规划都市赏花路线。“认清桃、杏、李、梨、樱”“二月兰与油菜花其实是‘近亲’”等公众号撰写文章,也频频成为“10万+”爆款。还有人制作了上海花卉图册,仅“观察手册”就涉及植物148种,引发市场巨大关注。
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陈悦来说:“在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之外,应当思考都市自然景观如何与人产生更为深入的交互体验,让行走中的城市美学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学者认为增加“体验系数”或许是城市自然景观规划的一个突破口。
人与城市绿化还能拓展出怎样的交互体验?一些海外的探索或许能给人启发。在英国有“社区花园”的做法,颇为创新:在这些绿色社区空间中,不少植物都是由当地居民主动认领、自发培植的,自己动手的乐趣与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市民对于植物乃至土地家园的情感连接。
据悉,上海也有夜访植物园和街道落叶不扫等多样的尝试,并已出现了类似的城市花园、城市农园供市民“认领”。在这些闹中取静的都市空间中,除了有可供市民种植、采摘的植物,还有步道、沙坑、树桩等互动布局,有的还开出了配套课堂,定期举办与自然、园艺相关的讲座。类似的空间在提供美景的同时,也提供了与泥土芬芳更多亲近的可能。
作者:张祯希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