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不仅有数量众多的藏品,更有着一支经验丰富的考古队伍。图为上海博物馆外景。图/视觉中国
团队小传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成立于1956年,先后在上海市境内发掘出土了40余处古文化遗址,为这座城市拼接起6000年的历史图景。如今该部门有考古专业人员8名,平均年龄35岁,曾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
曾经有种说法很流行:上海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历史不过一两百年,根本“无古可考”。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的学术团队,用实实在在的考古成果击碎了传言。马桥、崧泽、志丹苑、广富林、青龙镇……一处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告诉人们,上海早已走过了6000年的文化兴衰。
近年来,在为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寻找历史基因的同时,这支上海博物馆考古人队伍不仅走出上海、甚至迈出国门,参与国内和海外的联合考古,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上海第一人”的发现,将上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6000年前
上海博物馆南门左侧二楼,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门上挂着“考古研究部”的标识牌。说是办公室,其实队员们大部分时间并不待在这,而是奔忙于考古工地、勘探现场和库房。不大的空间内,除了琳琅满目的参考资料,随处摆放着的各式奖牌、证书和锦旗颇为引人关注。
“截至目前,上海市境内共发现古文化遗址40余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马桥遗址、崧泽遗址和广富林遗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和青龙镇遗址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陈杰说:“这是历代考古学者薪火相传积淀下来的成果。”
据记载,上海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掘,是1960年对马桥遗址的发掘。此后,一大批古代遗址的发现,将上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不断前推。在历年考古发掘中,“上海第一人”的发现有着非凡的意义。2004年的春天,配合崧泽博物馆的建设,上海对崧泽遗址进行了一次新的发掘。陈杰在工作的探方里发现了奇怪的迹象:棕褐色的表面与周围深黑色泥土反差强烈。他仔细地清除了表面的浮土,惊讶地发现那竟是一具头骨。经鉴定,头骨的主人是一名25至30岁的男子——在6000年前,已经有人在上海生活。
“头骨所处位置恰好在当时野外考古挖掘过的探方隔梁中,如果偏差一点儿,就可能与‘上海第一人’失之交臂,真的是幸运!”回忆起十几年前考古现场的情景,陈杰依然感叹不已。
几天内精准判断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范围、年代、性质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那是2001年5月3日,上海博物馆值班人员接到市民反映:“志丹苑小区”建筑工地在打桩的时候遇到了障碍物,一连弄坏了三根钻头。施工人员设法取到了障碍物的样本。发现竟然是一片20厘米厚的青石板,石板上还有铁锭榫的痕迹。
时任考古部主任的宋建和同事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初步判断——地下有一个罕见的水工建筑古址,要求施工方立即停工,并汇报到上级部门。然而,这牵涉到一个大型在建工程,是否停工要有明确的说法。上级部门下达任务:十天里,必须弄清古遗址的范围、年代、性质。有限时间内,考古人用坚实的证据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遗址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遗址年代在宋元时期;遗址性质为与吴淞江有关的水利工程。几个月后,在地下7米处发现了完整的青石过水石面、闸墙、竖立的闸门立柱,发掘印证了考古人当初的判断。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样的抢救性发掘不在少数。2017年,松江南站附近一处工地发现了墓葬。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黄翔连忙带队前往现场勘探,发现暴露的墓葬有五六座,初步判断是一个明清时期的墓葬群。为不耽误保障房建设的工期,考古人员冒着酷暑连轴作业了4个月时间,完成了发掘工作。经清理,此次考古共发掘墓葬100多座,是目前为止上海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明清时期的墓葬群。
考古学不仅关乎过去,也关乎现在和未来
“这份工作的确辛苦,但乐趣更多,它让我们穿越时空,直观地触摸和认识历史。”常年在户外风吹日晒,眼前的王建文脸庞黝黑,从2009年进考古研究部,他参与了近十项发掘。2012年冬天,青龙镇遗址上发现了一口水井,直径仅70厘米,里面的泥很难清理。接近零摄氏度的天气,王建文踩着梯子下去,一桶桶地把井泥接上去,出井时全身上下沾满泥,雨鞋倒出来都是水。但在井底发现的三面唐代鹦鹉衔绶纹铜镜,让他全然忘记了冷和累。
“当人类的过去已成为谜的时候,考古遗存为人们重构起消逝的历史图景。”陈杰说,事实上,考古学不仅关乎过去,也关乎现在和未来。以青龙镇遗址为例,这里出土的大量贸易瓷和隆平寺塔遗存不仅充分证明早在唐宋时期,青龙镇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为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找到了重要的历史基因。而以马桥遗址为代表的马桥文化是追寻早期江南文化源头的重要线索……
在为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寻找历史基因的同时,上海博物馆考古人还将触角延伸到海外。去年8月,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在斯里兰卡最北端的贾夫纳开启了首次海外联合考古。40天的时间里,考古队员们共发现了600多片来自中国的瓷片,这对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航线、转运网络以及中斯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婷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