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宫俨然大众文化里的“C位”明星。
综艺节目里,第二季《国家宝藏》以九大博物馆的盛典告一段落,《故宫上新了》捧得角楼咖啡馆声名鹊起;文创领域中,从故宫口红到故宫胶带,挨个坐实了故宫的“网红体质”。以至于电视剧《国宝奇旅》开播前,业界话风满是期待——故宫“IP矩阵”又添了一员。
然而,剧集品质恐怕难副故宫盛名,由此引发思考——故宫之热,文艺创作怎么“追”才合理。
不妨回望源头,先看看故宫是怎么从“文物遗产”的范畴,变为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大众流行。故宫如今“自带流量”,源于近十多年来各类文化节目的不断求索。2003年推出的节目《鉴宝》,用民间文物的传承故事、文物收藏知识,给观众开了一堂文物鉴赏普及课。两年后,《故宫》作为21世纪以来第一部以宏大叙事开启的相关纪录片,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以及由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近乎全观式地展示了故宫的辉煌瑰丽、神秘沧桑。当国之瑰宝与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在片中展开,观众触摸到了历史跳动的脉搏。2012年,《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又以每集五六分钟、总共100集的体量,将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层面、历史层面的兴衰哀荣娓娓道来。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红透半边天,该片以极窄的身位切入,记录了一群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
至此,答案似已呼之欲出。故宫虽热,但不该被创作者当成流量经济的万灵丹。在创作中追求故宫热,本质与修复文物的那群师傅并无二致——首先就得修复自己的浮躁心,还创作以工匠心,致历史以敬畏心。
作者:王彦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