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霞的美食笔记
前不久引起轩然大波的某国际奢侈时尚品牌拍摄的视频,模特生疏地用“两根小木棍”费劲夹起意大利匹萨饼,看上去无从下手,一时间国内网友吐槽声不断:“根本不懂中国筷子”“太小瞧中华美食了”……这种中西美食文化的隔阂似乎也在提醒人们,透过风味表象,食物远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
因此,当来自英国剑桥的高材生、《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邓洛普做客上海钟书阁,与美食作家地主陆、闻佳分享食物的美好时,人们惊讶的不光是扶霞能做出有模有样的中式菜,还有她发自内心对异国食物的尊重和好奇,以及对东方古老国度的深度了解。
▲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厨
不少观众对陈晓卿纪录片《风味人间》里一个镜头印象很深,扶霞用夹杂着外国口音的四川话说“二荆条”。从英国到成都,从剑桥大学到四川大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扶霞来到中国,也经历了一场美食历险记。在欧洲人还把吃中国菜视为“冒险”的上世纪90年代,扶霞心甘情愿乐呵呵地学起了中国菜。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她发现中餐的基本“语法”和她熟知的法国料理完全不同,就像因纽特人有50种词汇描述雪花一样,中国人竟有几十种词汇描述刀法,譬如“骨牌片、牛舌片、筷子条、指甲片、马耳朵、米粒、眉毛花形……”中国人也把切菜理解成一种冥想,她渐渐“明白了为何道家圣人会用一个厨子和一把刀来比喻生活。”
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都被她悉数记录在日前引进出版的《鱼翅与花椒》里。
▲扶霞做的雪花状粤式点心
之所以用食物命名新书,扶霞认为“花椒”是个带着“麻辣味儿”的名字,也是不少外国人眼里最奇怪的、最具中国特色的食材——花椒相当于香料世界的“跳跳糖”,“要是猝不及防与它初次邂逅,也许会惊慌失措,这还算比较婉转的说法了。有一次,我在牛津的年度饮食座谈会上给一个陌生人尝了尝,没有提前打招呼,结果他以为我想下毒害他,从那以后再也没搭理过我。”
中国东南西北各地的口味差异挺大,当闻佳问及对于一些特别有争议的美食口味,比如说甜咸豆花之争时,扶霞心直口快说:我的中国口味偏向四川人口味了,所以我肯定是选咸豆花,“我特别喜欢四川的豆花,放米醋、红油、馓子、花生米。不过,我去每个地方都入乡随俗,什么都可以吃,如果去北方,肯定要吃甜豆花,但心里最爱的还是咸豆花。”
▲扶霞回英国后做的峨眉豆腐脑
扶霞的“中国胃”并非一开始就坚不可摧。她在书里描述在中国香港猝不及防地初遇皮蛋的场景——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
后来她渐渐习惯了。1994年扶霞以英国交流学生身份在四川交流学习一年。之后,她花了三个月,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此后20年来多次往返中国,研究中国烹饪及饮食文化,著有《川菜食谱》《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书。
《鱼翅与花椒》
[英]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其中《鱼翅与花椒》是一本带有浪漫色彩的食物民族志,此书时间跨度足够长,绝不仅仅是浅尝辄止的遭遇“怪异食物”的猎奇,而是长期深入了解的人类学“参与式观察”。通过大量奇闻异事、历史典故的运用,她带领读者一起,对中国美食从疑虑恐惧转变为喜爱叹服。
在地主陆看来,中国一些美食家似乎热衷于去全世界米其林餐厅“打卡”,试图用味蕾征服全世界,但并没有踏踏实实去了解、去研究,或是真正进入他人的生活。而透过扶霞的眼睛,全球读者可以用全新角度来看中国菜,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扶霞在湖南农村做麻婆豆腐
比如,扶霞认为,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她坦言,自己变成一个“杂食动物”——我喜爱的中国朋友们会给我一些看上去很可疑的食物,脸上的表情既急切又满怀期待、充满善意,我真是无法拒绝。我还对“大大”泡泡糖上了瘾。特别是“大大卷”,粉红色的带状泡泡糖卷成一圈,装在一个扁圆的盒子里。也许就是因为吃这个吃多了,25岁以前牙齿健康状况还堪称完美的我,从四川回到英国的时候,竟然有七处龋齿要补。
▲扶霞用中国月饼模子做欧式饼干
▲扶霞用中国刀工雕刻的圣诞树
恰如陈晓卿所评价的,味觉是人类探索世界最初也是最复杂的通道。带着好奇心,扶霞在东方的食物丛林探险,对纷繁的风味从陌生到甘之若饴的旅程,让她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中国,她笔下生动有趣又不乏精准的记述,也让本土研究饮食的人受益良多。“读过很多外国人写的中国食物的书籍,无疑,扶霞这本是最鲜活有趣也是最精准的。更重要的是,透过风味表象的记述,读者可以深度了解中国,这个传统深厚同时正经历巨变的东方国度。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最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她有着深厚的新闻专业主义写作功底,又谙熟中国烹饪的精髓。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与其说是很多西方人了解中国风味的指南,不如说是通过中国食物的窗口,展现当下中国人生存图景的文献。”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