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莫奈等大师的名作,用中国最传统的钩针编结技艺呈现,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正在宝龙美术馆热展的“对话——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钩针编结艺术展,让我们人们了古老非物质文化在当下的创意化表达。
钩针编结技艺,俗称“结花边”“钩花”。它是以棉线为主料,以钩针为工具,按图案(花样)采用手工编结的特殊工艺。作为闵行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07年6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又被列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该技艺原为当地妇女养家糊口的必备技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这项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既定的思维方式、固有的传习囚笼是传统技艺存续面临的困境。这次的展览大胆求变,呈现了传统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
比如,金龙华制作团队根据梵高名作《星空》创编的作品,为追求原画中的粗犷感和流动感,选用钩编中最平整的、有镂空感的阿富汗针法做成底版。接着,用钩编中的辫子针、长针、短针、后退针、虾节针等常用针法钩出色彩丰富、长短各异、粗细不同、平面与立体交叉的线条。然后,依据画作的颜色、走向,将钩好的线条依样固定在底版上,为画作增添了更富动态的视觉感受。
另一幅以梵高名作《有丝柏的道路》为原型的作品,作者毛静芳将多股不同色彩的线掺和在一起编结,用120多种色线,配制了140多个组色,按块钩编、拼接成画。鲜艳明亮的线条使画作在色彩表达上更有表现力,重现了层层叠叠的笔画感。
孙颖棣依据莫奈名画《睡莲》创编的作品中,同样的线不超过三根。常常是一根线由五种、六种甚至七八种颜色拼成,一根线里含盖的质地有棉线、丝线、毛线、麻线等,一股线里线的形状,有粗有细还有大肚线等特种线,线的创新运用让这幅作品极具层次感。
展厅中,还呈现了多组艺术装置。比如一条“飞舞的裙子”,西式白纱裙上镶嵌了用钩针编结技艺制成的蔷薇花,仿佛在少女摇曳于烂漫春光之中。
显眼处,一幅采用钩针编结技艺创作的闵行地图夺人眼球。这幅作品长12米,宽11.76米,休闲艺术装置的形式展示,用不同花样钩编出了闵行区的十四个镇、街道、工业区。地图置于高台之上,它既是一件作品,又是一件可供休憩的座椅。
20世纪20年代,莘庄地区随着手工编结户的增多,编结品的样式从单纯来料加工朵头花和码带花边,逐渐发展到自创花样,形成一次质的飞跃。这些花形是谁创造而出的已不得而知,但充满乡土风味的花形名称流传至今,例如“扇子花”“桂花”“葡萄花”“小草头花”“大草头花”等,蕴含其中的生活智慧也已延续了百年。本次展览上亮相了一件占据一整面墙的作品“百织图”,上面展示的是用百种技法钩编而成的百幅花样。
展厅西面,一座火红的艺术装置名为“爱情”。地面繁花锦簇,圈椅被钩编作品包裹,背景红线纠缠,既呈现了爱情的甜蜜,也有爱情的酸涩。恰如宋代词人张先描绘限于爱情的女子心境:“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一装置的背后是“宋画”卷轴,画面撷取宋代著名画家徽宗赵佶、王希孟、屈鼎的山水、花鸟图元素,重新设计而出,别有一番风味。
业内人士指出,本次展览是传统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以钩针编结技艺来展示世界名画,让中国传统非遗技艺说最当下、最时尚、最前卫的语言,使得钩针编结技艺找到了与当下审美需求的一个结合点,这也是中国非遗和国际艺术之间的一场跨时空对话。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