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巴兰钦之夜》把他们的中国内地首演放在了上海。图为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巴兰钦三部舞作之一《小夜曲》。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有一些演出和展览的亮相,是吸引全球艺术家关注的盛宴。
比如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巴兰钦之夜》——这家成立70周年的国际顶级芭蕾舞团,把他们的中国内地首演放在了上海;
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用五场演出,打造了其在瑞士以外的首个“迷你音乐节”;
巴黎北方剧院将带来音乐戏剧《茶花女》的中国首演;
还有殿堂级美国摄影师辛迪·舍曼的首个中国个展……
这无疑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高光时刻,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上的名家名团将自己的中国首秀、亚洲首秀乃至世界首秀放在上海的一个缩影。首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演出机构和艺术家在当地日后的口碑,因此往往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对一座剧场、一个文化品牌乃至一座城市的认可。但这还不是全部的意义——有学者指出,首演和首展,也是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道路上的一个个台阶,最终实现的,是对一座城市的整体提升。
▲ 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用五场演出打造了其在瑞士以外的首个“迷你音乐节”
上海近年来持续提升的文化可见度,为首演首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首演和首展出现在上海,原因各不相同。
引进纽约城市芭蕾舞团,是一场漫长的、跨越了八年的拉锯战。表面上看是双方终于谈拢了价码,但舞团代理艺术总监乔纳森·斯塔福德告诉记者,如此长距离大规模的演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包括档期和舞码的选择。在最后拍板的驱动力中,包含了舞团对于自身的定位。“上海的国际性地位有目共睹,我们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舞蹈团体,应该在上海留下自己的足迹。”
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首个海外驻节项目,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记者了解到,最初是琉森音乐节的负责人为了邀请上交赴琉森演出而多次来沪考察,结果不仅对上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且对上交音乐厅的场地、音效乃至观众都非常满意——特别是观众,专业、年轻、有活力。于是在上交赴琉森的项目之外,又延伸出了来沪巡演的打算,最后决定以驻节的形式双方展开长久合作。
而即将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亮相的辛迪·舍曼个展,则更像是一种机缘巧合。复星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双方结缘是因为复星基金会收藏了这位大师的一件作品。考虑到辛迪·舍曼从未在中国举办过个人展览,复星向她发出了邀请,而辛迪·舍曼碰巧一直对上海充满了期待,加上影像收藏本来就是复星的特色,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然而把所有原因串在一起就会发现,是上海近年来持续提升的文化可见度,为这些首演首展奠定了基础。今年三月,《纽约时报》在旅游版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上海文化“起来了”的报道,案例包括在K11举办的艺术展和上海交响乐团的一场乐季音乐会。这并不是其驻沪记者的一家之言,事实上,国际人士对此的感知是一致的。乔纳森·斯塔福德告诉记者,艺术院团要在一座城市举行首演,主要考量因素除了剧场的硬件设施,还有当地观众的艺术修养——这指的是观众对作品和演员的欣赏度。硬件设施很容易通过考察和各种参数获得,观众的艺术修养又如何判断?“在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来过上海演出的院团负责人和演员,我从来没有听到他们对于上海的演出氛围有过负面评价,相反都是很愉快的经历。”
▲“虚·构”是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的中国首次个展。图为展品:建筑——上海钟楼(悬浮时间)
越来越多的首演首展,最终将考验并体现城市在文化上的包容度和创新力
然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首演首展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文化创意产业博士、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师胡娜近年来一直从事文化经济学和创意产业等领域的调查研究,她告诉记者,对于首演首展的接纳,会反过来促成剧场、观众、行业等多方面的再度提升,并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因为首演首展毕竟是有一定的接受风险,特别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对于那些挑战你既有认知的作品,你能不能接受?”
▲巴黎北方剧院将带来音乐戏剧《茶花女》的中国首演
将于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行的巴黎北方剧院《茶花女》中国首演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引进方负责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告诉记者,不同于以往中国观众熟悉的歌剧《茶花女》,此次巴黎北方剧院带来的是基于歌剧模板制作的音乐戏剧版本。音乐戏剧是近年来出现在国际上的新的表演样式,舞台呈现更加时髦,更强调对于人物内心和细节的刻画演绎,也就是表演性更强。“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国际舞台上正在发生什么,当代舞台艺术领域最好的作品是什么。上海乃至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可以借此了解到国内观众的需求和欣赏水平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张笑丁对记者表示。
在胡娜看来,也正因为如此,首演首展最终将考验并体现一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包容度和创新力;而包容度与创新精神,才是文化最根本的意义。
作者:邵岭
编辑:钱好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