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把这本书作为一朵小小的浪花,献给前进中的三联书店,也献给改革开放40年。”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的“出版界老兵”樊希安,向心中的“最美地标”致敬,美术馆东街22号直接写到了书名上,今天在沪举行的《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2005-2014)》新书座谈会上,谈及创作初衷,他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始,中国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道路,踏上了伟大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三联品牌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国出版业40年的一个典型切片。”
眼下,位于美术馆东街22号的三联韬奋书店正在装修中,预计11月重装亮相。这家创办于2014年的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在全国书店业堪称标杆。“在三联书店工作时,我办了这辈子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开办北京首家夜间不打烊书店。”关于这家书店的种种幕后故事,正收录在《美术馆东街22号》一书中。全书以亲历者身份,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载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14年的改革和发展事迹,包括大三联联盟形成、京沪港联手共庆三联八十华诞、三联国际公司创立等重要事件,以及京三联自身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等,为中国当代出版史增添了重要史料,也为出版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美术馆东街22号》
樊希安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8.8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该书责编黄韬,愿意用“真”和“情”两个字来概括这本书——“真”是书里讲的都是真实的事,写法是朴实的,以大量一手材料说话,没有虚夸文饰,作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曾经的“掌舵人”,樊希安讲述了2005至2014这十年间的所行所感,在平实叙述中呈现了一系列不平凡事件,包括《邓小平时代》选题策划发行上市、书店内部改革、《读书》杂志换帅等。由于三联书店在中国出版界的特殊地位,“实际上,三联无小事”,其典型性甚至可作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切片来研究。“情”是真情,书中体现的念兹在兹的情感不单是对京三联的,更是对整个三联系统、三联传统、精神和三联品牌的传承和期望。
诚如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陈启甸在《美术馆东街22号》序言中所说:“三联老前辈蓝真先生在世时曾说过‘一入三联门,一生三联人’。从老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激越回想中可以看出,他这一辈子是很难再与三联脱离干系了。其实,这些年三联人也牵挂着他。”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我国文化、图书事业发展的历史,向改革开放致敬,也向三联老前先生们致敬。”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说,从邹韬奋先生创办三联书店,到1984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后的沈昌文、董秀玉等前辈,三联书店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接力棒传承至今,三联不仅是生活、读书、新书三个品牌的联合,也是京沪港三家三联书店的联合,“阅读这本书,可以清晰触摸作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力,书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延伸阅读
“三联”走过的路
文/樊希安
三联书店是我国著名出版品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进步出版机构的一个代表。1932年7月1日,邹韬奋、徐伯昕、胡愈之等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同一时期,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创立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这三家红色出版机构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独特的作用。1948年10月26日,按照党的指示,三家出版机构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全国解放后,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迁到北京,继续从事进步出版事业。1951年按照党的决定,三联书店并入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一个副牌存在,不复有独立建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胡绳、徐伯昕、钱俊瑞、徐雪寒、周巍峙、沈粹缜(韬奋先生的夫人)等三联老前辈致信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为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在此之前,以三联书店名义办的《读书》杂志已经创刊,它成为改革开放先声和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在社会上和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
1984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作了同意三联书店成立独立出版社的批复。经过一段时间筹备,1986年1月,三联书店正式恢复独立建制。同年,上海三联书店创立。经过长期发展和改革开放洗礼,三联事业长足进步,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共同继承三联衣钵,三足鼎立,在不同区域竭诚为读者服务,弘扬三联品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三联书店能恢复独立建制,焕发青春活力,完全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她的成长进步也印证了改革开放道路选择的正确。我愿意将这本书作为一朵小小的浪花,献给前进中的三联书店,也献给改革开放40年。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三联书店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