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陈从周先生诞辰100周年,上海笔墨博物馆近期举办《陈从周书画文献展》,展期为6月8日至7月8日。
提起陈从周大名,可谓如雷贯耳。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评价来说,他是“一代园林艺术宗师”。一生挚爱中国传统文化,集园林、建筑、诗文、书画、昆曲、鉴赏等艺术与一身,博大精深。他是把中国园林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其创立的园林学理论,是继明代之后的又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的园林之父。
▲陈从周正在创作国画作品。
他还是一位知名的词人、散文家。诗词自成风格,所撰园林散文,堪称绝响。冯其庸盛赞“陈氏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钱仲联赞其词作“雅音落落,惊为词苑之射雕手”。更称其为“杂文家之雄杰”。叶圣陶先生则在《说园》中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名园不可失周公,处处池塘哭此翁。
多少灵峰痛米老,无人再拜玉玲珑。
“名园不可失周公,处处池塘哭此翁。多少灵峰痛米老,无人再拜玉玲珑。”这是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陈从周先生去世后不久写的悼亡诗《哭从周兄》的第二首。据说,由于这首诗是如此动情,以至于陈从周在国外未能参加葬礼的学生们读到此诗时竟禁不住失声痛哭。
▲陈从周正在创作书法作品。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园林界为我们贡献了这样一位颇具个人魅力的大师。从某种程度上说,陈从周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园林的代名词——这虽然未必恰当,但不啻是一种将“园林”这一抽象名词具体化的有效途径。在苏州,他曾经拯救了大批默默无闻的古典园林,上了点年纪的人往往会在茶余饭后,深情地回忆起一位操着浓重浙江口音的清癯老者为宣扬苏州园林做出的贡献。
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
许多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庭谱系总是十分繁复的。陈从周的家族关系也是如此,他本人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徐志摩的嫡亲姑表妹夫,而徐志摩的父亲又是陈从周的嫂嫂徐惠君的叔叔。这双重情谊使得陈从周从小就对徐志摩有特殊的好感——虽然事实上,徐志摩去世时,陈从周还不足13岁,当然还不可能与徐的表妹恋爱和结婚。之后,这种特殊的好感逐渐转变为对有关徐氏生平材料的收集,他从徐的前妻、遗孀和堂兄弟中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并且在耗费了一些时日后,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徐志摩年谱》一书,以表达他对这位兄长的哀思。
或许是缘于徐志摩的关系,陈从周最迟在16岁时就已经与梁思成、林徽因等徐志摩的生前好友建立了友谊。林徽因在私下与陈从周的交谈中透露过珍藏着徐志摩的两册英文日记。陈从周在林徽因去世之后,曾试图寻访这两本神秘的日记,但最终未能如愿。徐志摩生前深爱的另一个女人陆小曼则要大方得多,在她去世之前,她把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全数交给陈从周保管。当然,陆小曼没有子女和其他可信赖的亲人也是陈从周独获青睐的重要原因。
▲陈从周与梁思成合影。
可见,陈从周在这个文化圈子中扮演了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这种文人的身份和癖好、追求也一直陪伴他终身。他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仅是一对恩爱的、郎才女貌的浪漫主义者,而且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建筑家、旅行家。即使在烽火连三月的抗战时期,他们也没有放弃对传统家建筑的测量、勘探、调查,并为此耗尽精力。身材苗条、体质虚弱的林徽因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而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疾病,但付出的代价也让他们在国际建筑界声名鹊起——至今,日本建筑界的某些学者在提到梁氏夫妇及“营造学社”时仍会向着东方三鞠躬。梁思成把陈从周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和中国文人非同寻常的抒情气质相吻合而又迥异于徐志摩辞藻华丽的文学世界的新空间。陈从周很快就从狂热的文学青年圈子里走了出来,投身于当时还属于新潮学科的古建筑和园林学的研究工作。强盛的体力保证了他在炎热的午后室外工作中不至于晕倒,美术方面的天分又让他在转行于设计的过程中几乎未遇上什么麻烦。
▲陈从周与贝聿铭合影。
《说园》的面世
陈从周的足迹遍布于大江南北,不论是高入云端的泰山,还是宗教味十足的普陀都让他流连忘返。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对于那些当时还处于“冬眠”状态的江南园林来说,陈从周的到来似乎唤醒了它们。陈从周的老师张大千是位儒雅之士,也是位不怎么虔诚的佛教徒,他和他那位喜欢养老虎的兄长张善子曾经长期隐居在一所名叫“网师园”的风景秀丽的小园子里修身养性。若干年后,陈从周故地重游,园林依旧而人去楼空。伤感的陈从周发誓要让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为世人所爱,于是他于1958年向当时的苏州市长李芸华建议修复和开放“网师园”。陈从周的要求引起了市长的高度重视,他将此事委派给秦新东(他同时也是古典园林爱好者和管理者)全权处理,并于同年国庆佳节之际开放迎宾。
▲陈从周和张大千合影,此照为当年陈从周题赠送给他的学生、著名画家郑伯萍的。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从周决定要写一系列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那批总题为《说园》的难以归类的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国园林高高的外墙上斑驳的皱纹总给人拘谨和老态龙钟的印象,然而一旦进入园中,人们就会明白陈从周笔下那些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真实的存在,并且比高楼大厦也许更为动人。
典型的中国传统式文人画家
陈从周还精也精于丹青。他早年拜张大千为师,是大风堂入室弟子,深得大风堂绘画精髓。他曾任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式文人画家。据陈从周学生、著名画家郑伯萍介绍,陈从周的书画强调神韵意境,讲究笔墨情趣,看似逸笔草草,随意挥洒,却意境深邃韵永味长,充满着浓厚的书卷气息。陈从周主张画一定要雅,“宁俗人不解,不欲燕支画牡丹也”。他欣赏“石涛之雅健,板桥之清拔”的意境,追求“空灵重拙”“平淡蕴籍”的天趣,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上传统笔墨能达到如此高度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图为陈从周先生创作的国画作品。
陈从周为人谦和豁达,毫无名人架子。工作之余他常以书画求遣兴。凡有亲朋好友,甚至是亲朋好友的好友前来索画,他总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为此他还专门请人刻了一方《免费供应》的闲章,以明心意。每次出差回家,他总要带回一张上面写满索画者名单的纸条。“天天画竹,忙忙碌碌,两袖清风,自得其乐”“平生不卖书同画,我与人间何所求”是其真实写照。
▲图为陈从周先生创作的国画作品《松石图》。
《陈从周书画文献展》纪念大师诞辰100周年
《陈从周书画文献展》由上海笔墨博物馆主办,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协办。此次展览展出了陈从周先生在古典园林建筑、文学及书画等方面的一系列作品,包括画册、书籍、书画、信件等,得到了陈从周先生的学生及好友的大力支持。
▲图为陈从周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
据上海笔墨博物馆顾问汪凡介绍,展品中有一本1956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出版的《苏州园林》,由陈从周主编。当时,他带领大二建筑系学生到苏州无锡教学实习,重点对古典园林进行测绘。这本书里的测绘图是那次现场测绘的成果,陈从周特意在书后附记中,刊录了当时参与的建筑系师生六十多人名字,此书作为了同济建筑系的教材。
此外,展品中还有一副七米多的长卷《四时清选图》。陈从周绘了四季梅兰竹菊佳景,长卷由王京盙引首题名,拖尾由蒋礼鸿、钱仲联、周采泉、沈本千、蒋啟霆、潘勤孟、柳北野、江波等苏、杭、沪文人雅士题跋。
▲图为陈从周先生创作的国画小品。
陈从周生平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名郁文,字从周,生于杭州,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和园林专家。早年毕业于之江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曾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之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教员。1952年开始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中国建筑史、园林史、中国营造法、造园学等。曾担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职。先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及日本造园学会并参与工作。著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绍兴石桥》《中国名园》《中国民居》《中国厅堂》《园林丛谈》《说园》等古建筑园林专著和论文。出版有《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等文学著作。1949年和2007年先后2次出版《陈从周画集》;2013年《陈从周全集》问世;2017年又出版《陈从周·渡人通我》书画集。
据悉,继《陈从周书画文献展》之后,今年下半年在上海和苏州等地,将推出多个纪念陈从周先生的特别展览。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张立行
图片:《陈从周书画文献展》主办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