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电影春节档虽然已经过去,但相关话题的热度依然不减。在业界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春节档来对全年的电影创作走向和发展态势做出预判,姑且不论这种方式是否足够科学合理,该档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尤其是今年春节档,夹杂着全球市场单日和单月最高票房的新纪录,且观众整体满意度普遍提升,确实为今后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颇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编者
节庆是传统的内在组成,作为多民族大家庭的中国,一年中的节日川流不停。节庆中的群体活动如何组织型构,正是不同时代,甚至是不同社会性质、不同技术条件下形成的民俗表现形式。近年来春节期间的合家看电影行为醒目跃升为新民俗的代表样式,在经济产值和文化意义上双双刷出新高。有趣的是,节庆传统所蕴涵的一项重要题中之义是重复,唯有重复再重复,方能仪式化地凸显特殊的节日时间感,既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万古不变,也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迎新喜悦。
今年春节档期的四部主要影片,《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捉妖记2》《西游记之女儿国》,都是不同程度上的第二部或者接续。作为有意为之的节庆文化构成,影片对传统内容的新创、改写和可视化影像表现尤其值得关心。四部影片中两部取材当代,分别主打悬疑推理和战争动作,另外两部则都是古装奇幻类型,然而在涉及传统表达的影像转码问题上,两部古装类型中的传统理解都有混茫着投机心理的迷思,反倒是前两部当代题材影片表现出可圈可点的诸多精彩构思。
这个由春节档影片所呈现的独特现象带来一个重要印证:传统因子的现代转化和再反思必须建基于视觉形式的创新,只有让传统内容在叙事中担当起主动的功能效力,才是传承的真正实现。
一
符篆籀箓、五行炼丹、阴阳八卦、风水气运……在视觉符号上运用这些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器具和仪轨尚不是《唐人街探案2》最值得称道的。毕竟近年来随着本土文化自觉的苏醒,很多影片都已经在尝试着复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系统因子,赋以新的陌生化效果展示。比如影响广泛的所谓“盗墓系列”,《寻龙诀》《盗墓笔记》《九层妖塔》等,以及2O17年末上映的古装奇幻动作片《奇门遁甲》。然而上述影片在影像化地再现传统文化因子时存在一个共同的佯谬误区:表面上是原汁原味地尊崇传统文化,并调用电脑后期技术做出大量的视觉特效以达到奇观可视化,内里却没有为所涉及的传统内容找到适合于人物角色、叙事功能的因果逻辑,结果反而造成情节上的前后矛盾,流失了观众们对同类型影片和传统文化的喜爱。其中的问题前提在于,影片在构思环节是否忽略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必然张力。
如何在电影中做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现,《唐人街探案2》的处理方法高明而不失影像逻辑的特有趣味。从表层视像到环境空间的形式化建构与展现,再到推进着正反两条叙事线索的动机因素,以及在最后一分钟营救场面里所迸发出的整体性归结力量,都紧密扣合两个基本时空点,即空间拓展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时间维度上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人行为如何交互再造。因而,影片在观看层面上尽情释放了道教文化符号的奇灵异力之美,并极为大胆地驾驭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朱砂震灵符,又别出心裁地配上呼麦风格的深喉乐音和日本动画探案片中的标志性节奏声响。多方调和以后的艺术表现力成倍递增却又没有喧宾夺主的杂乱感,更像是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狞厉之美”进行了有效的可视化———“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那一帧帧画面抛出的视听重击既具有当代性的瞬时震惊感,像蒙克的桥头呐喊那样极致变形到失仪失态,又奇异地复现出中国古典的神异想象,“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寥寥数语,尺幅之间,就有千钧气势无形而扑面。
其实,此前类似影片也曾有突出狞厉一面的观感制造,比如《盗墓笔记》中的彩漆偶俑和《奇门遁甲》对丐帮人物的暗黑型外形设计,却都没有做到《唐人街探案2》这样的物像活化并融合在全片叙事弧中达成前后照应的思路完整。很多观众只认为《唐2》结尾关于“深渊”的那段话出自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的彼岸》,是宋义在善恶尚未真相大白前对秦风做出忠告。殊不知这段恍兮惚兮的文字在影像逻辑内同时反观了贯穿全片的古老文化魅力,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所概括的———“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
在涉及到传统表达因子影像化的作品中,如何思想远比如何行动更需要提前厘清。《唐2》的高明在于它坚定地选择了现代性的智力前提,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置于多元文化的跨语境海外背景中加以复杂交叉的碰撞。进而,在花样翻新的电影画面语言中加以层层回环反转。反派人物中既有华人帮派在传统的名目下勾结不义之举,也有西方医生学五行却没真懂,以至于走火入魔,殃及他人又毁灭自我。正面叙事里则有秦风唐仁等依助古代奇书智慧获得破解线索的启发,还有学汉语的少数族裔群体,以及跟拳师学武打功夫的老老少少……以上种种叙事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大规模外化及其与现代故事的适应性。在这个超乎巧智的复杂编织中,传统文化摆脱了简单而固化的古今中西二元对立,不再作为缺乏主体行为能力的镜像的东方,而是以古代存留介入当下环境,就像影片用电脑建模技术根据五行的布局重建纽约城貌那样,显示出传统文化作为烛照现实新视角的魅力可能。
二
另一部取材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海外作战经历的影片《红海行动》,类型上固然属于现代剧情的军事动作,初看起来和文化传统无甚关联,但是细究其中感染观众的精神情感力量就会发现,直指胜利的根本元素并不仅在于那些被军事迷们耳熟能详的高级战备展示,而是执掌武器的每个战斗成员。八位成员在突发状态下进行的小规模作战,实现预定战斗目标是一方面,战火中浴炼崇高又平实的战友情谊是动人至深的共情感动。彼此默契的合作,对队伍完整性近乎痴狂的维持,对队友安危的应激性关注,以及对战场伤亡流露出不可抑制的疼痛哀伤,堪称一曲现代武器装备版的《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红海行动》热映后带动起很多相关讨论,就像前文提到的军迷们对片中依次炫出的高科技装备如数家珍。也有质疑之声,艺术评论方面主要针对战斗场面的多线索切换,认为组织镜头的叙事节奏有些急、乱,不过这个疑问一旦还原到遭遇战的战斗场面爆发就会自然得到化解。蛟龙队员在互相鼓劲时多次重复一句问答:“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勇者无惧,强者无敌。”八个字足以完美解释英雄群像是如何塑造的。在《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凭着“勇者无惧”的信念反恐袭、救人质,获救者中既有我国公民,也有其他国家的平民。目睹无辜者受难而出于道义自觉地施加援手,正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映照。蛟龙小队几乎出于性善本能而卓越完成了不计代价的无差别营救,正是从群体英雄“勇者无惧”的信念到国家形象“仁者无疆”的升华。
三
两部现代剧情片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可视化表现说明了一个规律,唯有对传统进行了现代性的创新表现的影像,才能做到真正的弘扬。相形之下,徒具古装片外形的《捉妖记2》和《西游记之女儿国》却双双大幅度滑坡,没有满足春节档目标观众的欣赏预期。
《捉妖记2》其实已经明显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靠拢努力,减去动画形象的集体歌舞来降低迪斯尼模式的既视感,又在细节上增加辨识度更显著的传统文化符号,比如红色的剪纸小人们纷纷加戴一副戏剧用的冠帽盔头。然而正如它在第一部中的失误那样,虽然有古装的外壳,但是欠缺对传统因子的系统性应用,只能拣选皮毛点缀。续集的情感动力逻辑出现磕绊,则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促进情节转折的外部刺激在心理/行动/语言等层次上被简单归结为“只要一家团聚,哪怕坐牢也开心”。
对传统典籍进行更加匪夷所思的曲解仍然是《西游记之女儿国》。且不说女孩与河流的悱恻爱恋显然仿照《千与千寻》去模仿建构小千和琥珀川白龙少年的纯美跨界,只看影片对西游主干部分的遗漏,就可以见出掩饰在新编旗号下的生吞活剥。注意到该片对白龙马的影像表现部分了吗? 只在开头和结尾静置在船,开头是白龙马站在船尾任由忘川河神追逐撕咬却四腿牢牢站定不做任何反应,结尾又是白龙马站立船上雕塑一般离开女儿国水域。忽略相关技术制作的水平低下,仅就视像和叙事中的矛盾而言,《女儿国》对传统典籍影像改编太过粗糙无理。要知道那白马的真身本是西海小龙王,影片兀自截用宫崎骏的人与河神之恋,却完全罔顾海龙王相对于河龙王的绝对胜出优势,让武艺超强又有机警谋略的白龙马彻底淡出,沦为不动而无用的摆设。这个漏洞一旦指出,整部影片的生硬设计就如沙上建塔,“稍加撩拨,顷刻就会塌陷”。
回望表现上佳的《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可视化再现的环节里需要得到充分而透彻的理解。这理解不宥于知识运用,不流于视觉表象上的求新异、滥编造,而是有意识的反思,有情感的传承,包含行动主体的自我主导力量,并拓展出大开大阖的复合意义空间。一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喝彩古史辨派重新清理传统文化时的赞语:何等勇猛,何等爽利。
作者: 杨俊蕾
编辑制作:徐璐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