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词令无数人魂牵梦萦,它是风物富饶之处,它是雅俗共赏之地。在古人的笔墨之下,一张张的画卷记录下了这说不完道不尽的江南之美,今天就让我们从画意中领略江南,“载”着文物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风拂面
中国的历代文人似乎对春天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可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抑或是纵情山水的《游春图》,还是红楼中的“四春”、俞樾的“春在堂”……他们恋春、爱春、惜春,想尽一切办法,试图留存这份美好,为大家熟知的文徵明也是其中之一。
明嘉靖九年(1530年)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 沈同樾女士等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江南春词意图》卷描绘了江南春景的美与诗意,整幅画卷仿佛从一片开阔水域渐渐走向山林之间,垂柳梧桐,郁郁葱葱;两岸山石,浅绛清透,画面中似乎有绿色在蔓延生长。
整幅画面被刻画得精致细腻,看似十分宁静,但枝头似是被风吹得有些歪斜的树叶,驭马赏景、悠然前行的人们,以及江面上似在竞速的几叶扁舟为画面增加的动态感,仿佛向我们迎面吹来一阵春风,将画面中这淡绿色的薄霭带到了现实之中。透过文徵明的眼与手,即使五百年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其时盎然的江南春意。
明嘉靖九年(1530年)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沈同樾女士等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探寻创作的源头,则要提到文徵明极为推崇的元人倪瓒。他在浪迹江南山水之时,创作《江南春》词三首,在明清时期得到众多画家文人的追和,成为江南艺坛的一大盛事。文徵明是这场唱和风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创作了多幅“江南春”词画,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再次回到这满域春色之中,似乎能够感受到在春水流淌时,许多诗歌也顺流而下……
文人雅趣
在人文荟萃的江南,文人的唱和、雅集再常见不过。自汉魏以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雅集盛世不胜枚举。赋诗作文,抚琴高歌,欢声笑语,一醉方休的生活范式被中国文人视为理想,在这其中,著名的竹林雅集至今为人所称道。
在西晋动荡的政局下,相较传统的儒学,士大夫们更倾向于形而上的道家老庄之学,竹林七贤便是其中代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和阮咸。七位贤士常相聚于竹林之中喝酒、纵歌,进行道家老庄论辩,探讨诸如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又称“清谈”。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 砖画:南朝(420-589年) 南京博物院藏
仔细观察拓片,不难发现其上并非“七贤”,而为“八贤”,作品中多出的这一人是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七贤与荣启期动作神态各异,或抚琴、或长啸、或举杯、或执如意、或奏阮、或蘸酒、或沉思,并以银杏、松树等将八人相隔。
春秋时期的荣启期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同处一个画面,显然是因为二者同具作为隐者向往自由、不攀附权贵的共性。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被描绘在同一平面上的技法在此后也无数次被艺术家们运用到雅集图的创作中,他们将现实与理想结合,创作出一次又一次跨越时空的雅集盛事。
虽然七贤主要活动于西晋初期的山阳县,但衣冠南渡之后,名士风度也影响着江南。至明代中后期,雅集已成为文人最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但显然,雅集也不仅仅依托于诗画歌赋、茶酒香花,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主题与范畴——
明(1368-1644年)陈洪绶 雅集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江南,并不断与传统儒学、玄学碰撞交融,形成了更具“哲学性”的独特面貌。《雅集图》画面中几案上放置的一尊佛像,向我们点明了谈佛聚会的主题。
清(1644-1911年)任薰 愙斋集古图卷(上)(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若未能放达于山水之间,又何尝不畅怀居室一隅?江南文人鉴藏各类文物的风气极为兴盛,在愙斋中,吴大澂与同道好友一同品鉴金石,这样集文化消遣与研究于一体的鉴赏也成为了江南雅集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市井风物
漫步于江南春色,吟咏于山野书斋,江南风雅是由文人所构建的。而对江南的描述不应局限于此,因为它是兼容并包、雅俗共赏的。让我们脱离文人群体,将目光转向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他们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塑造者。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扬 姑苏繁华图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师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当时苏州的市井风貌。据统计,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类房屋建筑2140余栋,商号招牌200余块,涵盖了50多个手工行业。
《姑苏繁华图》中的金银首饰铺
明(1368-1644年)菊花纹金对戒 上海市黄浦区潘允徵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明(1368-1644年)镶金嵌玉葫芦形耳环(一对)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顾从礼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唐伯虎云:“世间乐土是吴中,内有阊门又擅雄”,阊门内外是苏州最为繁华之地,城门外侧商肆密集,商铺鳞次栉比,人头攒动,繁华异常,其情貌较今日的购物广场也不遑多让。
明永乐(1403-1424年)剔红茶花纹圆盒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吴会村明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姑苏繁华图》中的漆器铺
徐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人稠物穰的市井江南,美好的湖光山色与民俗风情,令人沉醉的戏曲丝竹、园林艺术……展卷观之,仿若翻阅了一本清代的江南百科全书一般。
海纳百川
《姑苏繁华图》中热闹的街市上不乏舶来品的存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国制品输入中国,受到其时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同时,承载着大量江南陶瓷、漆器、茶叶等产品的船只在港口扬帆起航,销往海外。
水,连接起了江南与世界。在展览的最后,回到了我们最熟悉的江南特色。以黄浦江为题材的油画并非罕见,早在上海开埠时期,便有大量的画师用油画、水粉、水彩表现黄浦江畔的风物。这些作品作为外销画被输送至海外。
1960年 颜文樑 黄浦江夜航图 上海博物馆藏
而这件颜文樑的《黄浦江夜航图》并不似商品化进程发展下的产物。作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毕业生,颜文樑借鉴了印象派的表现技法,用丰富的色彩,轻松活泼的笔触,描绘了鳞云皓月、渔火燦星映潮平的浦江夜色。
1960年 颜文樑 黄浦江夜航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而在款署之后,根据传统中国画习惯又铃下的“樑”字白文印在这全新的绘画媒材上仍焕发着生机,似乎再次提醒着我们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的碰撞与交融。
在载着传教士的船驶入中国海域的近三百年后,载着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船只鼓着风帆,陆续抵达大洋彼岸。跟随着江南人不断前行的步伐,西方文明似一阵劲风使得中国文化界的波澜越发澎湃。
现今的江南,继承了古典江南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逐渐在开放、兼容、创新中发展。正如同这艘在黄浦江上的航船一般,逐渐驶向光明的方向。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孙欣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