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抗疫前线的纪录片人”论坛上,范俭、范士广、林晨、秦晓宇、竹内亮等五位来自国内外的纪录片创作者现场讲述了他们当初“上前线”拍摄抗疫主题纪录片的经过,分享拍摄幕后的故事和他们的创作理念。
范俭:最难的是走进武汉居民家里拍摄
43岁的范俭导演多年来从事纪录片的拍摄工作,2016年执导的传记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曾入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疫情期间他和团队拍摄了纪录片《被遗忘的春天》,记录了发生在武汉社区的故事。
他说,自己当初“并没有想上战场的心态,只是想拍一部片子”。去之前也很害怕,不知道在那儿会有什么样的状况要面对,“最后团队一致认为这个片子值得去拍”,当地人觉得他们是“逆行者”,但他们自己不觉得,“既不崇高,也没有不崇高,只是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
拍摄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才能进到社区里,走进居民家里,为此被拒绝了很多回。尤其是想要进入到有新冠患者的家庭里,“后来终于有一家愿意接受我们拍摄,还算比较幸运”。
范士广:努力想把个人经验加进去
35岁的范士广在做纪录片之前做了十年的调查新闻记者,练就了新闻上的敏感性。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快意识到要尽快去新闻的中心,告诉大家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我们去晚了,真正应该去的是大年夜”。
他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一共6集,在武汉拍了4集,还有2集的内容是关于上海的抗疫故事。有人会把《人间世》归结为医疗纪录片,因为记录的场所是医院。但他自己认为,《人世间》不仅仅是医疗纪录片,“我们只是把医院当做一个载体,一个场所而已”。他去武汉之前带着非常强的目的性,“我们要找一个好的故事,要发现一个非常好的人物。”但到了之后发现,有太多的人身上有着精彩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过道里跟一个小护士聊天,问她这段时间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小护士说,前几天自己医护的一个病人去世了,但他的手机还没有人来领,就锁在柜子。病人死亡的那天晚上这台手机就不停地在响,柜子不停震动,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值班,受不了了,就“脑补”这个电话到底是病人父母打来的、孩子打来的还是亲朋好友打来的,自己也没法去接那个电话,因为她不知道该跟病人家人说些什么。说着说着小护士就哭了。这个时候范士广突然意识到,之前的拍摄想法要修正一下,“我就觉得,不能按之前的套路拍下去,这是不对的,因为你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灾难,不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故事最大的作用是把这个世界简单化”。
最后他决定要拍摄100个人,“在特别重大的灾难面前,我觉得个人化的叙事、经验和体验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让你看到每个生命个体的经历。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是更为宝贵的东西”。他认为,《人间世》里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们只是拼了命努力地想把个人的经验加进去,这是最宝贵的”。
林晨:日常的东西才更加真实鲜活
林晨之前是B站知名的短片创作者,原来是广播电台主持人。疫情期间拍摄了系列Vlog《封城日记》,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并在B站获得了2000多万次的播放量。
林晨坦言,自己当初确实想记录疫情,但更多是从日常视角出发拍摄的,“日常的东西才更加真实鲜活”。他在拍摄时故意把航拍无人机起飞的镜头都拍摄进去,因为这代表了拍摄者的视角,“有了这个镜头就有了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大家日常的生活就被升华了,“我的片子里没有一条特别完整的故事线,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个精神和抗疫背景又是一致的”。
秦晓宇:更在意“在深处拍摄”
秦晓宇是诗人,文艺评论家,他执导的纪录片《我的诗篇》曾经获得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2月5日,秦晓宇在网上发出倡议,邀请所有被疫情影响的人,拍摄下自己在2月9日任一时刻的生活片段。收到素材后,他和团队一起,制作出纪录片《余生一日》,将近5000人参与了拍摄。
他认为,《余生一日》是生活的聚光灯,能够承载着启蒙的意义。片子第一次采用了全民记录的方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如果一个历史事件当时已经波及到中国的方方面面,我们怎么样在第一时间能够记录下最珍贵的东西,只能是发动群众来完成”。
秦晓宇更在意的不是去“前线”拍摄,而是“在深处拍摄”。所谓“在深处”,不是指环境、社会层面或者公共空间,而是指被遮蔽的空间,心理情感层面的空间。他把这次疫情分为两个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比如红区、方舱;但还有另一个巨大的私人空间,“私人空间里头是一个可以摘下口罩的地方,是我们情感最直接表露的地方,这才我最想拍摄的”,《余生一日》这种全民记录的方式可以深入地走进千家万户,“他们自己在记录自己的生活,你能看到生活里的一切信息”。
竹内亮:把我看到的武汉传达给全世界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好久不见,武汉》目前的网上的点击量超过了3000万次,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说,自己当初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是,“想亲自去看看到底解封后的真实武汉是什么样的,我想把我亲身看到的武汉传达给全世界。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去掉很多外国人对武汉的偏见”。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