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并最终被晋朝统一的故事。罗贯中用文学笔法历史进行了加工和润色,三国故事因此而跌宕起伏而、精彩纷呈、家喻户晓。书中猛将如云,贤臣如雨,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除了真刀真枪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三国演义》中也记载了不少口才出众的优秀人才。大敌当前,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化腐朽为神奇,取得奇效。
在这些能言善辩的人中,既有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的狂士祢衡;也有在刘备帐下负责联络其他诸侯的杰出外交人才孙乾。
那么,《三国演义》里面口才最好的人,到底是哪一位呢?
剧照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段落。在小说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和曹魏司徒王朗的唇枪舌战可谓是精彩纷呈。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治国、治军之外,还具有非凡的口才。
尤其是在电视剧中,演员演技高超、功力深厚,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加上网络的广泛传播,诸葛亮骂王朗被用制作成不同方言的版本,迅速爆红。
诸葛亮北伐中原,军纪严整,讲究大义,接连取胜,将曹魏数郡收入囊中。面对这种情况,大都督曹真坐不住了。情急之下,曹真率领二十万大军,想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朗担任军师,他对自己的口才很有自信,立下豪言:“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次日,蜀汉、曹魏的军队在战场相遇,王朗与诸葛亮遥隔军阵互相喊话。王朗开口道:“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王朗一来便想要占据上风,用“师出无名”来质问诸葛亮。毕竟,曹丕是受汉献帝禅让而登基的,是汉朝理论上的“合法”继承者,而蜀汉则是单方面宣布建国,此番出兵是师出无名。
诸葛亮反问:“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所谓的诏,既是昭烈帝刘备的遗愿,也是刘备从汉献帝处获得的“衣带诏”。诸葛亮表明,曹丕是强逼献帝逊位,这才是篡逆,而自己早有先帝之托,是名正言顺。
王朗立即以世事无常,天道轮回立论,认为曹魏统一北方是大势所趋,曹操、曹丕都是人们爱戴的明主。他劝说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严词反驳,指出王朗本是汉室老臣,如今却在曹魏为官,这是对汉室的不忠。“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诸葛亮的痛斥犹如攻势凌厉的弹丸,句句戳中王朗的心尖,他栽于马下气绝身亡。
实际上,早在诸葛亮刚刚出山不久,他便有过“舌战群儒”的辉煌成就。曹操平定河北后,将目光投向南方。他先是攻取了荆州,逼得刘备仓皇逃亡。之后,又伺机进攻江东。情况不利于吴蜀,诸葛亮前往江东,为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当说客。到江东后,诸葛亮面对为数众多的主降派,他舌战群儒,留下一段华彩故事。
那时,江东诸臣见到诸葛亮,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打杀诸葛亮的锐气。身为众臣之首的张昭率先发问,刘备为何这么轻易被曹操击败?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刘备实力的轻蔑。诸葛亮回答道:“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挑刘备的毛病不行,张昭将矛头对准了诸葛亮,直截了当地发问:“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面对质疑,诸葛亮举出自己出山前刘备寄人篱下,自己出山后刘备暂时退让,都是为“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万全之举。
诸葛亮从容淡定,依次阐述了关于曹操实力、刘备孙权结盟的利害、本人才学智识等问题。诸葛亮对答如流,出言周密,“众人尽皆失色。”
凭借口才和东吴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为后来赤壁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刘备趁机取得益州,一度横跨荆、益。
文臣靠嘴,武将靠枪,而没有智慧什么都靠不住。在《三国演义》中,能说会道的人物一大把,而谁又能比得上诸葛亮的智慧呢?
(作者: 文踪旅迹 )
来源:凤凰新闻
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