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山名字,它最早的记载就是在《山海经》中,据说,女娲补天之前,被撞到的那座山就是不周山。《山海经》是这样描述的: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
它说的是,在西北海之外的地方,大荒有一个地方,这里有一座山断裂开并且还不会合拢——不周山。
它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在这里,还有一条叫做寒暑水的河流,在它的西面,还有一座山叫做湿山,东面的一座山叫做幕山。
如今,很多的专家,都认为,女娲补天之前,被撞到的不周山,其实就是昆仑山。
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老刘就为大家说一说。
根据原文的叙述,我们发现了一个地方——西北海
其实如果看看中国的版图,我们一般会把青海路当成西海,把贝加尔湖当成北海,但是古人的思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局限,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它将海解释成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假如我们能够站在地图上面看的话,我们就知道,西北海的位置是处于地中海跟黑海之间的,这也就同时符合了海纳百川的条件。
在西北海+地中国海以及黑海之间的地方,所谓的大荒之地,其实就是没有开发过的地方,一片荒芜,我们就能大概猜出来了,其实地方其实就是非洲。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黄寿守”。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意象里面,两黄就表示严酷冷漠,这两兽守着你不能过不周山。
因为如果你过去了,那边就是沙漠,贫瘠的黄土地,在《圣经》的出埃及记就能推测出来,摩西时代的时候,他光是走出埃及这个地方,就足足用了40年的时间,这就说明,在非洲很早的时间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非常广袤的沙漠了。这就又增加了一项证明。
其次,寒暑水的存在,我们也能在地图上找到根据,在非洲,不就有这样的两条河流吗?——白尼罗河、青尼罗河。
而那个合不上的“山”可不就是东非大裂谷吗!
其实,关于论证山海经中是否真实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大荒西经》记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榖。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榖。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榖,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这段话形象的描叙了谷物的种子从何而来,以及作了普及的叔均来自西周,姓姬。
这段记述除了说谷物种子是后稷从天上带下来的有些莫名以外,其它的记述皆与已知的古籍史书对于先秦的描述基本一致。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曾以亲身实地勘验的方式,按照书中记载的距离和方向,在北美大陆上实地查找,竟然找到了书中的路线图。
《山海经?东山经》中详细地描述了美洲中西部的四条山脉,分别是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上面详细记载了记载的山峰、河流、植物、动物,几乎完全吻合。
在令世界震撼之时,却再次被提出质疑:“在交通不便的远古时期,古人怎能完成如此的历史壮举?
要知道中美两国相距天游地缘万水千山,仅凭双脚,到达美洲是根本不可能的!”
虽然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但是地图的根据地图的真实性,我们可以知道,《山海经》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是世俗中所认为的古人无中生有,遣情怡性的笔墨游戏,在看似离奇的故事背后,山海经的背后其实还记载了古代历史文化,地理风貌、风俗等方面,并且着墨很多。
全书虽然只有三万一千字,内容却包罗万象,它还记述了关远古时期的天文、地理、神话、巫术、宗教、物产、民俗、医药、异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想象力非凡的百科全书。因此人们又叫它是“千古第一奇书”。
所以老刘我建议大家抛弃对它的刻板印象,应该读一读《山海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神话故事,也十分受专家学者的欢迎,是中学课本的常客,在现行的中学语文地理必学的《水经注》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
《山海经》囊获文献、地理、神话、奇幻等的研究价值,还被誉为是华夏文明第一宝典,拥有着破解上古文明历史的魔力,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每一个华夏子民,都应该读一读《山海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