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初到前221年秦实现大一统之前,中国曾有一个200多年的战国时代,可谓是群雄逐鹿,战乱迭起。日本差不多在1700多年之后,也出现了一个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以现在的名古屋地区为中心,各路豪杰枭雄纷纷揭竿而起,互相征战,争权夺利,谈不上什么正义与非正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实际上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动物性在人类身上的体现。但是国家如果长期陷于战乱,结果还是生灵涂炭,人民遭殃。这时如果有一个相对贤明的英雄人物能够平定天下,使国家重新恢复和平安宁,那就是人民的福音。
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1534—1582),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领袖风采的枭雄。可惜,由于发生了“本能寺之变”,战乱依然未能画上休止符。有关风云跌宕、刀光剑影的战国故事,有好几家游戏公司制作了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战国游戏,不仅吸引了大批男生,甚至有些女生也沉迷其中,就仿佛是中国的一部《三国演义》,舞台上的主要人物,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当然,游戏或者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它能激起我们对某一段历史的一些兴趣,却不能代替历史事实本身。那么,日本的战国时代是如何开启的呢?织田信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所谓“本能寺之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足利义政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开创东山文化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这个足利义政,有点像中国历史上南唐的李后主或北宋的宋徽宗,本人雅好文艺,富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却是一个不善治国理政的君主,在他手里,文化是十分兴盛,武备却是日渐松弛。足利义政婚后差不多有十年一直没有子嗣,于是就决定把将军的位置让给弟弟义视。结果他弟弟做了将军的第二年,义政的儿子义尚出生了。于是足利义政就改了主意,决定由自己的儿子来继任将军。这下他的弟弟不开心了,拥戴他弟弟的一波人也不开心了,而另一波人则认为既然足利义政有了儿子,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也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幕府里就分成了两派,支持他和儿子的称为东军,支持他弟弟的称为西军。于是两军就为了继承人的问题在1467年打了起来,里面还夹杂了好几种派系纷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中,京都这座古都的大部分建筑不幸毁于战火。战乱持续了整整十年,两派的首领也先后去世,足利义政在战乱中的1473年把将军一职让给了儿子义尚,自己隐居到了东山山庄里,不料他的儿子却是一个短命鬼,24岁就死了,足利义政不得不重新复出,第二年他自己也死了。从此,幕府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的权力和权威都已坠落了,而各路的大名则纷纷割据一方,彼此争斗,扩张权势。
在此起彼伏的战乱中,有一个人物逐渐崭露头角,这就是织田信长。1534年出生在今天名古屋的他,童年和少年时代有点像法国的拿破仑,并未得到周边人的喜爱,孤独而顽劣。织田信长17岁时就死了父亲,并继承了他的地位。但这时家族内部也是为了争权夺利而纷争不已,受到他母亲宠爱的弟弟织田信行一直不肯接受兄长在家族内的地位,伺机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挑战兄长已建立起来的权威。终于,1556年4月,信长强有力的支持者、他的岳父遭到了自己亲生儿子的攻击而不幸亡故,信长的弟弟就借此机会举兵,对兄长发起了进攻,在稻生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战斗。当时信长手下的兵力不足700人,而弟弟一边则有1700人。然而信长临危不惧,深入敌阵,大声呵斥弟弟的谋反行为,最后战胜了对方。照理,挑战失败的弟弟应该以自杀来谢罪,但在母亲的斡旋下,免于一死。然而他仍然不罢休,第二年试图再度谋反,事先获得了这一情报的信长,便佯装生病,对借口来看望他实际上要置他于死地的弟弟,发起先行攻击,杀死了他。这稍稍有点类似唐朝开国不久的玄武门之变。在近代民主国家体制建立之前,最高权力层内这样的活剧,在全世界都会上演。
就这样,年轻的织田信长在一系列的事变中显出了他的才能,统一了自己的管辖地尾张国,接着又在1560年5月一个风高月黑、风雨大作的夜晚,在桶狭间这个地势低洼的地方,以三千精兵突然袭击比他兵力多十倍的今川义元的老巢,并斩取了他的首级,扫除了自己在东海道地区的最大障碍。这场桶狭间的偷袭战,使他一举声名大作,远近的一些武将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他的力量也由此获得了壮大。
那么,织田信长为什么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大概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他善于审视和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后来成了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的足利义昭,试图重新进入京都,恢复室町幕府,信长就主动辅佐他,帮他排除了障碍,进军京都,振兴了幕府政权,信长也借此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当然,后来双方又发生了争执,互相讨伐,最后信长消灭了室町幕府。另一方面,他自己出身并不高贵,因此对于下层武士甚至平民,都能以礼相待。根据《信长公记》的记载,在一次前往京都的途中,他见到一个残障者,便心生怜悯,给了他不少布匹,委托附近的村民把这些布匹换些钱,帮他建造一所小房子,以使他日常免于饥寒。在场的村民和他的部下看了都很感动,提升了人们对他忠诚和拥戴的程度。信长或许是出于真心,或许是出于心机,总之,在这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第二,是他对军事组织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当时各地的大名,为了守护或扩张利益,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但限于财力,一般平时都是务农,一旦战事发生,再临时组成军队,往往准备时间匆忙,日常训练不足,作战力自然会受影响。而信长则是专门养了一支军队,实施“兵农分离”,其主要职责就是用来打仗,平时也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一旦有事,拉出去马上就能战斗,且战斗力比较顽强。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获得大量的财税来供养这样一支军队,而信长就通过税收改革聚敛了不少钱财。
第三,是他对于道路的修建和武器的改良。他为了迅速调集粮草和运输兵力,从1574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扩建和整修,在河流上架设桥梁,虽然这是一把双刃剑,敌人占据后也可为其所用,但信长基本上一直控制着这些道路和桥梁,往往能出其不意地战胜对方。在兵器上,除了冷兵器多采用作战半径加大的长枪外,还使用了西方传来的火枪和大炮这些热兵器,在兵力和杀伤力上明显占据了上风。其他当然还可举出不少原因,以上的三条大概是主要的。
1582年3月,织田信长乘势消灭了今天山梨县一带的武田胜赖,差不多就要平定关西关东这两个最重要的地区,实现全国的统一。可就在这一年的6月2日,爆发了使局势产生剧变的“本能寺之变”,这一天,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里遭到了他的部将明智光秀(1528—1582)的袭击。
本能寺
本能寺与其说是一个寺院,不如说是信长在京都落脚的一个据点,改建后设置了壕沟、墙垣和马厩等,可以驻扎一定的兵力,具有一定的防守能力。
那么明智光秀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进攻信长呢?光秀也是战国时代的一员骁将,转战南北,后来归顺信长,成了信长重要的左膀右臂。光秀反叛信长,有几种说法。
第一,与当时的地方大名比较依赖亲信的武将不同,信长性格有点刚愎自用,作重大决定时,他一般都不怎么与身边的家臣商量,往往是独断专行,这就拉远了他与家臣的距离。
第二,当时各地的大名,为了依靠和笼络手下的家臣,往往把自己的土地或新掠取的土地分发给手下的家臣,以换得他们对自己的忠诚。信长虽然也把土地分给他们,但并不让家臣当土地的主人,只是委托他们管理,还经常会把他们从甲地调到乙地去,这就使得家臣们缺乏归属感,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也由此造成了家臣与信长之间的离心离德。对此感到强烈不满的光秀,不惜铤而走险,试图杀死信长取而代之。据说光秀的兵力有13000人,而事发的当天晚上,信长的护卫兵只有100人而已,信长自然是寡不敌众,肩部被光秀火枪队击中,慌忙之间逃到屋内,自己知道这次无法逃脱厄运,于是点燃了房屋,以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光秀试图取代信长的位置,自己称霸,但遭到了丰臣秀吉等人的讨伐,11天后,受到山里村民的袭击,自杀身亡。
本来,战国时代或许可以在织田信长的手上画上休止符,但历史就是这么诡谲,由于“本能寺之变”的发生,信长在统一的道路上功亏一篑,战国史还要续写下去。
上文摘自徐静波新著《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