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攒了二十几年的退休金,
凑齐这100万捐了,
我没有我的同学们那么有钱,
希望母校不要嫌弃。
本来想等到母校百年校庆的时候,
再捐出这笔钱为母校献礼,
但是我怕等不到那一天了……”
这段话来自一位95岁的耄耋老人,
厦门大学1948届
土木工程系校友纪华盛,
他把积攒了20多年的全部积蓄,
都捐给了母校。
纪华盛与夫人的合影
九十五岁的老先生满头银发,
他的故事,
像是一卷铺开的长册,
厚重的书墨香吸引着人靠近聆听,
“厦大”这一篇章,
跨越了75年。
艰苦的长汀岁月中,
母校的关怀照亮前行的路
1937年,为了躲避战火,厦门大学内迁至800里外的福建山城——长汀,在最接近敌占区的地方坚持办学。从1938年抵达长汀,到1946年的8年长汀岁月中,厦大在困苦中铸就了“南方之强”。
纪华盛便是在1944年入读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据纪华盛回忆,厦大当时有三个专业是不需要缴交学费的,吃住也由学校承担,而土木工程专业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求学艰辛的纪华盛来说,无疑是减轻了一大负担,让他能全心投入到学业之中。
“尽管在学校能吃到的只是一点儿黄豆、笋、糙米等,但我还是觉得非常满足。”纪华盛感慨道。当时的厦大办学经费有限,处处捉襟见肘,但是依旧坚持“再苦不能苦学生”。
为了保证教学研究的正常运行,萨本栋校长带头减薪,教授、讲师们的工资也几近减半,当时的许多教授,饭菜里也常常见不到油星。对于当时许多穷苦的学生来说,即便是简单到甚至有点粗糙的饭菜,能吃饱已经是很难得的幸福了。
青年纪华盛
经常有人感慨:为什么从长汀时期走过来的那一代厦大人,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格外地高?从艰苦的岁月中一同走过,厦大无声却饱含深情的关怀,始终是厦大人心中柔软的一方天地。
厦大长汀时期老照片
师恩难忘 厦大老师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天
中学生纪华盛,在鼓浪屿沦陷后不愿意做“亡国奴”,不愿在日本人办的学校里求学,便与挚友一起到长汀求学。而当时厦大已经内迁到长汀,长汀中学正好在厦大旁边,厦大的一些老师、高年级学生会到长汀中学兼课,给予了当时的纪华盛良好的师资条件。之后,他便考上了厦门大学。
回忆起在长汀求学的时光,纪华盛最难忘的,还是萨本栋校长。这位年轻的校长秉着“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应加紧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的原则,为师生树立起一个榜样。
山城没有电灯,萨本栋校长拆下自己汽车的发动机改装成发电机,为师生亮灯;学生们每天吃糙米小菜,萨本栋校长逢年过节便自掏腰包赠送每位学生一片猪肉增加油水;然而他自己却患有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校医不得不为带病依旧坚持讲课的萨本栋校长做了一件铁衫支撑他的腰部,让他能站着上课……
萨本栋(二排左四)在长汀厦大校门前与部分师生合影
萨本栋校长心中装着的,是厦大的发展、是厦大的学生、是科研、是学术,唯独漏了他自己。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的他,最后却把自己累倒了……“萨本栋校长因胃癌病逝在美国,才47岁啊!”谈到这位大爱无疆的校长,纪华盛沉默了,怀念、感恩与遗憾交杂在一起。
爱国爱校 为了厦门这片热土上的曙光一往无前
母校、恩师的培养,让纪华盛成长为了一名爱国爱校的优秀青年。他于1947年在厦大加入共产党,此后开始了革命工作,为厦门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当时只有118平方公里的厦门岛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军事碉堡和十几万的国民党守军,“至暗时刻”笼罩全岛。当时的国民党指挥官汤恩伯非常自信,认为厦门守三五年不成问题。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星星之火很快就要燎原!纪华盛便是其中一员。
为了探清国民党碉堡分布的状况,纪华盛等人联系了当时同为地下党人、担任工事建设监工的厦大学生,暗中复制了碉堡分布图和结构图。拿到图纸后,纪华盛买了个热水瓶将内胆取出,将图纸包在内胆外面之后再装回热水瓶内,交给组织。正是这些重要的碉堡图纸,避免了厦门解放战斗中同志的过多牺牲。谈起这些光辉事迹,纪华盛却笑着说:“我其实没什么好宣传的。”
解放军攻打厦门作战图(红点为国民党驻军碉堡位置)
对自己“抠门” 却毫不犹豫为母校捐出全部积蓄
“我和老伴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入有限,退休前家里负担重,退休后退休金逐年增长,我们也比较节约,这些钱是二十几年积攒下来的,我没有我的同学们那么有钱,希望母校不要嫌弃。”说起这些话,羞涩、遗憾的神情浮现在纪老先生的脸上,而在他的身后,是狭小客厅的陈旧摆设,是老式的热水瓶,是斑驳的墙面……
厦大关心、呵护着她的学子们,而学子们又何尝不是怀着一颗对母校的感恩之心。
纵使求学时光短暂,但这是属于一代代厦大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在漫漫时间长河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即便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忆起自己的厦园时光,回忆起厦园中的恩师、朋友,依旧是一颗心被填得满满的感动。饮水思源,对母校的爱与感激,化作诚挚的报恩行。
纪华盛毕业71年了,
而如今,
他与厦大的深厚情谊,
他对母校深沉的爱,
以另外一种方式,
在厦园中延续、表达。
每每看到这些事件,
总是心头一触,
爱校、爱国、勤俭、
节约、奉献、担当,
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