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女人因为徐志摩而一再被人们提起、对比。人们赞美林徽因的聪慧、陆小曼的美丽,而张幼仪则永远是那个被遗忘的人。
没有人会想起:张幼仪是一位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企业家。
正是徐志摩的背弃,让她走出阴霾,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1.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的一个名门世家。她家世显赫,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则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大哥张君励是励志社首脑之一,政界风云人物,《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称为“民国宪法之父”。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嘉璈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张幼仪与家中兄弟姐妹
1912年,她进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三年后,十五岁的她并不知道四哥张嘉璈已经帮她找好了人家。
张嘉璈在担任浙江都督秘书的时候,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对其中一个学生的作文印象极为深刻。这篇文章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完全捕捉到了梁启超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四哥见才欣喜,当天晚上就寄了封署本名张嘉璈的介绍信给徐家的当家,提议徐志摩与张幼仪成亲。信寄出去没多久,徐志摩的父亲就亲自回了封短笺: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同意了这门亲事。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家中世代经商,父亲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家中资产丰厚。而徐志摩本人曾留学英美。二人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
徐志摩
婚礼的豪华,可谓轰动一方。徐家摆下的喜宴有数百桌,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张家的陪嫁绵延数十里,其中有许多家具都是特地去欧洲选购的,一火车皮也装不下。
当地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徐家婚礼的奢华、新娶少奶奶嫁妆的丰厚,羡慕着这场强强联手的婚姻时,婚姻中的他和她,却早已摘下华丽丽的面具,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场婚姻从开始就注定是场悲剧。徐志摩想要的是自由恋爱,厌恶这种旧式的包办婚姻;他想要风采奕奕的新式女子,并厌恶地称张幼仪为“乡下土包子”。他想要的是那种浪漫多情的风情女郎,而她却是旧时代拘谨的帘中妇。
有人说,张幼仪不过是徐志摩反抗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同样新派文人包办婚姻,胡适和江冬秀不也白头偕老?林语堂和廖翠凤不也恩爱一世?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对味。
张幼仪的大姐、大姐夫及公婆
2.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
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张幼仪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这世上,能专注你美丽聪明的人很多,能珍惜你勤恳踏实的人不多。
1918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阿欢(徐积锴),他虽喜爱孩子,但对她依旧冰冷。这个浪漫的诗人还是不会在他不喜欢的人和事物有任何的眷恋。
张幼仪和长子徐积锴
像是交换条件一样,自认完成了传宗接代任务的徐志摩,迫不及待地离家求学。1918年,他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轮船,开始了自己西方求学的生活,先是进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后来又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政治系,1920年10月,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在这里,他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也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这也是张幼仪悲剧的开始。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 4 个月。张幼仪足不出户,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一直到晚年,她都为自己没能到像丈夫所爱的女人林徽因、陆小曼读的那种一流学校上学而耿耿于怀。
3.
1920 年冬,公公婆婆安排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为的是让他知道要对家庭负起责任。轮船到达马赛港时,“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张幼仪晚年回忆道。
乡下土包子,似乎给她一辈子定了形。无论她是何等贤淑,何等聪明能干,她都入不了他的眼。任她再多努力,也敲不开,他用冷漠竖起的心门。
见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带她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从国内穿来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就这样,心存无限希冀满心欢喜的她,被他无声的行为深深刺伤。
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奉命给徐志摩父母寄去。
张幼仪和徐志摩
后来他们住在沙士顿,江山虽改徐志摩本性依旧没变,甚至都不把她介绍给其他朋友,生怕丢面子。 徐志摩为了不与她单独相对,甚至找了个留学生同住。而这时候的张幼仪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学识还是素养,但徐志摩还是不看在眼里。 遇到错的人,你再优秀也是透明。
“ 我没办法把任何想法告诉徐志摩,我找不到任何语言或词藻说出,我知道自己虽是旧式女子,但是若有可能,愿意改变,我毕竟人在西方,我可以读书求学,想办法变成饱学之士,可是我没有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
我和我的兄弟可以无话不谈,他们也和徐志摩一样博学多闻,可是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总是“你懂什么?” “你能说什么?”
在这段婚姻中,张幼仪一直在努力跟上徐志摩的脚步,她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委屈求全换来的是他的不看、不听。
梁实秋这样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 ;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 ;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林徽因也曾写道:“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 ;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
他谁都好,都热情,但唯独对待张幼仪是例外。
张幼仪至始至终不断地安慰自己:我替他生了儿子,又服侍过他父母,我永远都是原配夫人,而且她也已经作好接纳二太太的准备。但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张幼仪的预料。当时,徐志摩一心想要和林徽因在一起,毫不留情的向她提出了离婚。
而那时,她已有两个月的身孕,徐志摩非但没有怜惜,反倒一句话判了孩子的死刑:“把孩子打掉!”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一周之后,徐志摩就突然从张幼仪的生活中消失了。衣物,书籍还在,人却再未出现。家中只剩下怀孕的张幼仪一人。
幼仪(左二)﹑幼仪二哥 (左一) 和收留幼仪的刘氏夫妇在巴黎
不久,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 :“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张幼仪哭着写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求救,然后撑着沉重的身子,一个人从英国到巴黎,再随二哥、七弟到了德国。
4.
这段时间里,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 我一直把我的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1922 年 2 月 24 日,张幼仪在柏林刚生下次子彼得。也是在这一年,大半数的中国人都认识了张幼仪,虽然她不愿意,却依然成为了民国以来新式离婚的第一人。
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他急着离婚,以便回国追求她。
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就连协议书上讲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她也一分钱不要。在徐志摩对她没有了爱情的时候,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她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拿到签好的离婚协议,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至此,张幼仪与眼前的这个男人从婚姻上已是彻底毫无干系,化作路人,往后的一切都将不再关联。至此,她不再是徐太太,而是张幼仪。
5.
徐志摩和张幼仪协议离婚后,徐家仍视张幼仪为自家人。她在德国待了三年,徐父每月都给张幼仪寄200美金。一战后德国的马克贬值,1美元就能买到很多食品。张幼仪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并获得硕士学位。
然而命运又一次跟她开了玩笑。1925年3月19日,刚满3岁的小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此时的徐志摩,却因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而招致满城风雨,避走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道:“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 1925年) 前一年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流下眼泪。3月 26 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地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这是他第一次肯定这个女人,也是唯一的一次。
1926年,回到上海,经过凤凰涅槃的张幼仪,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又在四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经她管理,原本亏损严重的银行转年便扭亏为盈,加之家族支持,银行三年后资本超二千万元,几乎创下金融界奇迹。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共开办31年,直到1955年公私合营才告结束。即便在最动荡的抗战时期,其他银行面临挤兑危机之时,女子银行的顾客仍会把钱交给张幼仪。“如果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可是你讲的话我信。”
这所银行见证了张幼仪的自强、果敢与睿智。
张幼仪的另一个身份,是云裳公司的总经理。她非常具有商业头脑,集成衣店和服装订做店于一身,在店里陈列一些衣服样品,再配合女士们的品位和身材加以修改。服装上面别致的珠饰、扣子,还有缎带,都非常独特出众;顾客可以向别人夸口说:“我这衣裳是在‘云裳’做的。”
“云裳”服装的成功,让张幼仪的名字在当时的时尚圈里流传。当年徐志摩嘴里的“土包子”,正引领着上海甚至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6.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失了事,陆小曼哭得死去活来,大恸之下根本无力操持丧事。徐志摩曾经深爱过的林徽因,也只能遣丈夫梁思成弄回一片飞机残骸,挂于卧室以供吊念。张幼仪得知是因为要赶去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活动才如此匆忙搭机,她只轻轻地说了一句:“到头来还是为了林徽因!”然后这个被他抛弃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到,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好徐志摩的身后事。
她带着儿子阿欢去山东给他收尸,有条不紊地为他操办了整个丧事。还提笔书写了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葬礼过后,张幼仪又把他未尽的责任全部承担了下来:服侍他的双亲、抚养年幼的儿子,管理徐家的产业,甚至寄钱接济徐志摩后来的妻子陆小曼。一个女人要有多大的胸襟才能够原谅一个曾对她造成深深伤害的男人,并且还愿为他履行接下来的义务,或许只有像张幼仪这种善良的女人才会如此大度从容。
对于这样一个好女人,命运又岂会再辜负她,虽然晚,但还是来了。在53岁那年,张幼仪终于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医生苏纪之,忐忑间写信给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
张幼仪与青少年时期的徐积锴
远在美国的儿子支持了张幼仪,回信中写道:“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我全出母训,去日苦多,来日苦少,综母生平,殊小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她终有了能为她遮风挡雨的避风港。一九五三年,张幼仪接受了苏医生的求婚,并在东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这一次的爱情是她自己选择的,婚后的他们甚是幸福,两人相依相伴的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温馨时光,直到一九七二年苏纪之病逝。之后,张幼仪前往美国,与儿子徐积锴团聚。
1988 年,她以 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 个字。
一生爱恨最终落幕。
”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在张幼仪去世八年后的 1996 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书中,这位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最有效的治愈就是放手,
最精彩的报复便是幸福,
人生只能靠自己,
变得足够好,
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原谅,
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来源:十点她言
编辑:李添奇
责任编辑:李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