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麦克法兰
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国王学院院士和不列颠学术院院士
《给莉莉的信》是麦克法兰教授写给自己17岁外孙女的30封信,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
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
朋友将占据你终生的大部分思想和感情。为什么友谊对于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呢?在很多社会,人们交往的对象主要是造化所定,无非家人、邻居、同一阶级的成员。他们既不是因选择而来,也不是与我们平等的人。如果他们是亲戚,他们要么属于尊长(父母、哥哥姐姐),要么属于卑幼。同理,如果他们是其他阶级的成员或异性,他们要么生来比我们高贵,要么生来比我们低贱。多结识一些平等人吗,那是连想都不用想的。只要发展了类似于友谊的关系,这关系多半要一面倒。
▲ 《交朋友》(科贝特,1861年)
你有庇护人吗?
与此适成对照,拥有一个名副其实的朋友,不去开采和利用他,以图私欲,是非常希奇的现象。它一般见于这样的社会:那里存在许多大致平等的人,而且流动性很大,总能遇见潜在的新朋友。它所风行之处,人生的荦荦大端基本上无须利用私人关系而谋得,人生的需求基本上通过非人格的官僚制度而满足,那是一种以法律制度为后盾的买方卖方关系。唯有在人们不必利用人际关系而图存的环境中,无利害的友谊才是负担得起的奢侈品。
英国的独特之处在于,长期以来,庇护关系一直不是重要的人际关系组织方式。英国确实有人被称为艺术或知识的“庇护人”,也有人控制行业或把持利益。但是假如我问你,你的庇护人是谁、你的受庇护人又是谁,你准会一头雾水,就像数百年来你的先辈一样,因为他们听到这问题多半也会张口结舌。
美国有些地方的居民是盎格鲁一撒克逊裔的白人新教徒,庇护人一受庇护人关系在那里不很发达,同样,数百年来它在英格兰也不成气候。除了某些种族群、政治派别、艺术及专业、犯罪团伙以外,庇护制只是《教父》和黑手党世界的苍白的影子。
如果说在英格兰,家庭纽带和庇护关系未能凝聚众人,浪漫爱情也只让我们一次依恋一个人,又有什么东西能使人们相伴相依呢?简洁的回答是友谊。这就是你在学校花很多时间交友和断交的原因。你的一生是快乐而成功,抑或是孤独而失败,主要取决于你结交“朋友”——不论短期或长期——的能力。那么,这个盎格鲁一撒克逊字眼儿所描绘的奇物究竟是什么呢?
友谊是什么?
友谊的精粹是平等。友谊绝不可以变成不平等的权力和馈赠,因为不平等是庇护关系的本质。一旦如此,友谊便遭摧毁。此外,相互喜欢、怀有共同兴趣、能分享感情和思想,也是友谊的根本。“喜欢”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绝非一码事。我听人们说起自己爱父母(或兄弟姐妹),却不大喜欢他们。很有可能。不过说到底,喜欢和爱都是友谊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肯定,假装的友谊,即毫无共同之处和共享之处的友谊,是维持不下去的。
友谊不是静态的事物。它有如一条河,唯有朝某个方向奔流才有意义。它需要不息地发展、变化和扩张,不断地吸纳新体验。有人说得不错:“英格兰人没有朋友;他们唯有诸事之友。”友谊背后是共享的活动和共同的需要。世上的人熙熙攘攘何止万千,为什么唯独和这个人共度时光?因为我们喜欢有他们相伴,他们“挺有意思”,他们逗趣,和善,能支持我们。和朋友一起游戏的时候,这些品质最为彰显,如下一封信所述。
朋友万万不能是喜欢操纵和工于算计的人。友谊遵守着一条核心道德准则:“待人之道,当以斯人为鹄的,勿以斯人达鹄的。”倘若你觉得一个朋友在“使用”你,友谊即告结束。友谊不能买卖,一如真正的爱和美不能买卖。你不可能去代理商那里购买或租借一个朋友,虽然你可以租借一个人的头脑或身体,去干一件具体的工作。
朋友怎样交流?
说来奇怪,与朋友交流的最妙形式往往是沉默。友谊不在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不说什么。“信息”无需以话语传递时,便有真正的友谊显身。友谊所追求的,是达意于“字里行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种“消极”交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比积极交流更要求亲密无间。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相距愈远,愈是需要表达得一清二楚和直截了当。唯有两人或多人拥有大量共同点的时候,更节俭的消极交流才会发生。
艾伦·麦克法兰
有些书需要品味,另一些需要囫囵吞枣,还有少数则需要咀嚼和消化。
——弗朗西斯·培根
1.《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精装版全新上市
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 综览世界文明
从个人层面 直达哲学 宗教 政治
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
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
“它不是一部以导师自居的常规说教
也没有低估青少年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