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唐为周。从一名五品才人到君临天下,武则天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权力的斗争。
武则天无字碑
一、唐太宗去世及唐高宗前期的权力格局
唐太宗去世之后,唐高宗李治继位。当时的朝堂之上有三股势力,皇帝李治,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宰辅集团,吴王李恪与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驸马房遗爱等宗亲。早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前,宗亲集团的房遗爱、柴令武等人力挺的是皇子李泰,可是后来李泰在于太子李承乾的斗争中,两败俱伤,看似人畜无害的李治坐收渔利。
随着后来李治登基、李泰病死,这一派可以说在政治上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但是作为拥立李治的长孙无忌仍然把他们视为眼中钉。本来三者之中之中长孙无忌代表的关陇集团势力就最大,当年唐太宗去世前还特意叮嘱写遗诏的褚遂良“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更是进一步加强了长孙无忌的辅政职权。作为皇帝的李治是乐得看到宗室势力制衡长孙无忌。
唐高宗与武则天
但是永徽四年长孙无忌无限扩大房遗爱谋反案,连皇帝李治求情都没用,一举诛杀李恪、李元景等人拿下宗亲集团,从此关陇集团一家独大。随着关陇集团的做大,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可以说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俨然是影子皇帝,他的身份全称是皇帝舅舅、开国功臣、顾命大臣、首席宰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贵,可谓极矣!”。
李治虽然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位仁义孝顺的人,夹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则天之间,似乎并不是那么耀眼,可是如果认为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平庸之人,那绝对是大错特错了。现在的他是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帝王,要知道为了反抗他父亲李世民的影响,在他在位期间,李世民最喜欢的《秦王破阵乐》一次也没有使用过。而长孙无忌却还把他当做一个小孩子,企图把这个年轻的小皇帝、小外甥掌控在股掌之间。任谁也不会忍受一个老年人整天对你倚老卖老,指手画脚,何况是主宰天下的皇帝。如果长孙无忌不收敛,李治与他的冲突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永徽六年,忍无可忍的李治在武则天和李绩的帮助之下,借皇后废立之机会,重创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中重臣的势力,可以说经此一役关陇集团在权力中枢的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在此期间,唐高宗与武则天作为政治同盟,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但是随着关陇集团的灭亡,武则天权利的一天天扩张,唐高宗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凸显。
武则天画像
二,唐高宗后期“二圣”权力争斗
唐高宗李治在清除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之后,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纪,大权独揽,雄心勃勃,可是巧不巧的是,在显庆五年,也就是高宗李治从长孙无忌手中夺回大权才一年多,李治便得了风疾,史称其“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于是刚刚当上皇后的武则天便有机会接触前朝的政务,开始与李治分享最高权利。《资治通鉴》记载“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
刚刚拿掉长孙无忌,又来了一个武则天。随着李治生病时间的拉长,武则天的权力逐步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面对这样一个被权力裹挟的皇后,李治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你分我的权,那我就废掉你。废后诏书都写好了,却愣是被武则天压了下去。曾经一度想要废掉武则天,可是被武则天手段高明化解掉了。从此便开启了“二圣临朝”的时代。
自己夺权无望的唐高宗,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不管你武则天怎样夺权,将来不还是要把权力交给太子么?
武则天剧照
唐高宗悉心教导太子李弘,从八岁起就让他监国理政。同时为了进一步限制武则天的权力,连续任命调整宰相班子成员,宰相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反武派,而且基本上都兼任东宫属官,唐高宗想要通过宰相来制衡武则天,扶太子上位。权力欲望强烈的武则天哪里肯放权给别人,亲生儿子也不行,于是先是太子李弘被亲生母亲武则天鸩杀,后是太子李贤被废。接任的太子李显又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至此,唐高宗李治只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去世后,武则天能够全力辅佐太子,自己组建的宰相班子能够对这个女人形成有效制衡。
在李贤被废之前唐王朝的宰相阵容尚书是左仆射刘仁轨、右仆射戴至德、侍中张文瓘、中书令郝处俊、吏部尚书李敬玄。在本身职务之外他们还有同一个兼职那就是太子宾客。可以说妥妥的是太子李贤主场阵容。可是到了高宗去世前的宰相班子被武则天调整为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这之中只有老臣刘仁轨是唐高宗李治的铁杆,其他人全部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亲信。
龙门石窟-据说佛像是按照武则天容貌雕刻的
三、宰相裴炎与武则天的权利斗争
但是形势并没有如武则天所预想的那么顺利。权力使人上瘾,那么忠诚必然不是从一而终的。高宗去世后,最高权力便被武则天与宰相集团瓜分,即便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宰相,此时也不会愿意把手中的权力拱手送给武则天。其中的代表便是裴炎,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洗马裴。河东裴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但是裴炎并没有依靠祖上的恩荫,史书记载“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明经及第,历任濮州司仓参军、御史、起居舍人等职。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为了扩大自己在宰相集团中的影响力,超拔黄门侍郎裴炎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裴炎正是入阁拜相。
到高宗去世时,本来资历最老的宰相是刘仁轨,可是此时刘仁轨在长安留守,于是排名第二的裴炎变成了首席辅政大臣。《资治通鉴》记载“是夜,召裴炎入,受遗诏辅政。”“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听太后进止。”自此又一次形成了皇帝(唐中宗)、宰辅集团、太后武则天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说太后武则天一家独大,但是其他两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武则天形成了制约。同时,唐高宗为了防止武则天做大,再遗诏中特地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听太后进止。”即是说,平常时候你武则天就不要插手朝政了。
可以说唐高宗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临死前限制了武则天的权利。奈何首席宰相裴炎是个猪队友。拥有权力的每个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权利,扩大自己的权利。裴炎为了一己之利跟武则天达成了一项交易。在高宗去世后的第三天,“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应宣敕,有要速处分,望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就是说在唐高宗去世之后,唐中宗登基之前的这段日子里,一切事情武则天说了算。
权力一旦授予就很难收回。作为回报,排名第一的宰相刘仁轨被明升暗降,任命为从二品左仆射,西京留守,排除在了权利中央,东都洛阳。裴炎从门下侍中调任中书令,并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搬到中书省。唐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事堂正是三省的宰相对政令进行集体复核。如今政事堂搬到中书省,也就是说以后中书省自己审核自己的命令,很明显,中书令成为了一极独大的首席宰相。裴炎出卖君权获得了自己相权的提升。
但是至此仍然是宰相、皇帝、太后三家鼎力,皇帝是唐高宗任命的,具有法理上的保障。即位后的唐中宗也不想做傀儡。在他登基之后没几天,唐中宗就要把他的岳父韦玄贞从正九品的参军提拔为刺史,还要进一步提拔为侍中,中宗想要扩大自己权力的野心昭然若揭。如果皇帝的提议通过,首先受到损失的就是裴炎,于是裴炎很坚决地否决了皇帝的任命。
年轻的皇帝怒不可揭,“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耶?”很明显这只是年轻人的一句气话,是中宗被母亲和宰相压抑下的爆发,但是裴炎却小题大做,担心将来作为皇帝姻亲的关陇贵族韦氏集团分割自己的权力,于是他联合武则天废黜了才登上皇位的李显,改立唐睿宗李旦。
要知道李显是唐高宗册立的,具有法理上的正统性,不受武后和宰相的制约。但是睿宗李旦就不一样了,他是被武后与宰相拥立的,很自然地没有资格分享权力。史称“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正式确立了武后临朝称制的合法性。至此,皇帝、太后、宰相的三足鼎立变成了武后和裴炎的两家争雄。随着皇帝的出局,昔日的政治盟友又一次变成了政治仇敌。
武则天唐高宗塑像
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仍然不满足,还要向最终的天子之位发起冲击。先是要立武氏七庙。七庙是天子的独享,武则天想要给武氏家族立七庙很明显是僭越行为。身为首席宰相的裴炎提出了强烈反对,于公来说,虽然裴炎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但他仍然是李唐的臣子,你武则天既然已经实际掌握了最高权利,这种僭越行为是万万不行的。于私来说,武则天权利的扩大,就意味着裴炎权利的缩小。于公于私,裴炎都是要反对武则天立七庙。从此之后武则天与裴炎变成水火之势。
武则天想要迈向天子之位,就必须先除掉裴炎这个障碍。徐敬业(李敬业)的造反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由于不满武则天“牝鸡司晨”以及对寒门人士的大力提拔,徐世绩的孙子徐敬业以匡扶唐室为名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急于平息叛乱,裴炎却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甚至还说“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至猾竖有词,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想要借机逼迫武则天归政。这明显已经触犯了武则天的底线,于是武则天授意御史诬告裴炎串通徐敬业谋反,直接把裴炎处决了。
武则天舞台照
裴炎被杀后,武后一家独大。整个朝中再也没有反武势力了。同时李敬业造反被镇压,武则天地位空前稳固,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可以说无数的权力斗争失败者为武则天铺就了帝王之路。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血腥的盛唐》《裴炎与武则天冲突的原因、性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