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复星医疗向旗下全国成员医院发出通知,各医院的核酸检测人员需陆续抵达上海驰援抗疫。复星医疗旗下武汉济和医院快速响应,25岁的姚胜荣和24岁的杨慧成为了其中的两位。
3月15日晚,两位姑娘抵达上海松江区,迎接她们的将是高强度和高效率的核酸检测工作。“我们见证了什么叫复星速度:仅用三天时间就搭建好了上海市第一家三证齐全的移动式方舱实验室!” 姚胜荣说,在震惊之余,她和杨慧也更确定:她们即将面临一场硬仗。
20多天的艰苦奋战,这支由全国医护人员组成的“尖刀班”越战越勇。团队越发默契,效率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复星速度”很快体现:单日检测量比最初时提升了4倍之多。
当前上海抗疫仍在紧张进行,姚胜荣和杨慧两位来自武汉的95后充满信心:“疫情绝不是不可战胜的,上海一定可以!”
上图:姚胜荣和杨慧做出胜利手势。
全力驰援,一天最长工作18小时
3月18日,包括姚胜荣和杨慧在内的16位检测人员,展开了在移动方舱实验室的首日核酸检测工作。移动方舱实验室虽有着搭建快、便捷等优势,但也难免空间狭小,工作条件自然不如医院和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这些,都需要检测人员们去克服。
除了空间上的限制之外,检测人员们需要克服的另一大难点便是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杨慧介绍,由于核酸标本需要较长时间采集,每每送至方舱时,已经是中午左右。一旦标本送到,检测人员们甚至来不及吃饭就要进舱工作,直至晚上六七点趁着晚饭时间略微歇一口气,吃完晚饭再接着干。
随着阳性标本不断增多,复查工作也越加繁重,检测人员们有时甚至需要熬夜至凌晨五点多,一天的工作时长将近18小时。
从每日检测2000管提速至8000管
虽然检测工作劳累,但令检测人员们欣慰的是,经过了20多天的工作后,检测的效率大大提升:从最开始的每日检测2000多管,提速至每日8000管以上。
上图:检测专家们紧张工作(视频截图)。
在杨慧和姚胜荣看来,效率有如此大的飞跃与团队不断加快磨合、医护人员互相学习并主动调整有关。“因为检测人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大家检测的手法和习惯不同,一些细节上的流程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大家就想着怎样才能更快些。”杨慧说,在发现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后,检测人员们立刻在各自所在的团队中设定了最优化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并严格做到统一,更是有团队中有经验的年长工作者主动对年轻人进行指导。
经过不断的磨合和调整,几乎每一天,检测团队的效率都有看得见的提升。
“因为工作量特别大,我们彼此之间几乎没有闲暇交流的时间,所有的接触都在工作中。但即便这样,我们仍然感到团队的感情非常深厚。”杨慧觉得,正是这种并肩作战的经历让大家的情感超越了言语,彼此间有着心领神会的默契,“这,是真正的战友。”
武汉的抗疫经历带来勇气和信心
在这个移动式方舱实验室中,所有的检测人员都有过与疫情斗争的经历,来自武汉的姚胜荣和杨慧自然也不例外。姚胜荣更是早在2020年便以医护人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的抗疫工作,而正是因为这段难忘的工作经历,让姚胜荣更有信心和勇气,“疫情绝不是不可战胜的,上海一定可以!”
上图:移动方舱实验室前的“大白”们。
对于2年前的武汉,姚胜荣记忆犹新。“那时,我们刚开始面对新冠病毒。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它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它的传播途径究竟有哪些?这些都还不确定。”姚胜荣回忆,正是由于未知,让恐惧感进一步放大。“尤其是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记得我们医院的ICU还住着同是医护人员的新冠患者,要说不害怕、不心慌,那是不可能的。”
从最初面对病毒的忐忑,到全力抗疫的一鼓作气,再到迎来胜利时的喜悦与欣慰。这一系列的转变也让包括姚胜荣在内的武汉医护人员们变得更为强大。
“这次来上海支援,我们有疲劳、有压力,但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和不安。”姚胜荣说,大家都有信心:上海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编辑:王布米
责任编辑:孔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