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用“时光”形容太短,用“岁月”描述太长。
13年,在生命滋长的维度中,是从襁褓婴儿迈过“童子关”,青葱少年跃入风华正茂,是足以在生命中留下阶段性印记,也是往事尚未被岁月蒙尘的时间。
13年,这是距离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时间。
对于一段纪念,13年或许不再令人心中刺痛,但那些关于逝者、新生和重生的故事依旧令人动容。
那一年,什邡市罗汉寺将山门大大方方地敞开了近三个月,史无前例,百无禁忌。
2008年,德阳什邡市是汶川地震中的极重灾区。地动山摇时,当地妇幼保健院的孕产妇紧急转移避难至附近的一所罗汉寺。寺院内的20余名僧人将清规戒律暂抛脑后,接纳她们在寺院生产,坐月子,乃至烹食荤腥。截至同年8月,恰好有108名“地震宝宝”在寺内平安降生。当地人称他们为“罗汉娃”。
“见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昔日,罗汉寺住持素全法师在举国悲恸中如是诠释了慈悲。他将僧人们召集,提出三个“无条件”:“无条件地接收灾民,无条件地提供所有的物资,无条件地供给一日三餐和热水。”
手术台是禅桌或禅床拼在一起搭的,凹凸不平的木杆成了输液架,天花板上是布满小虫的白炽灯泡,术中,需要一名医务人员手持电筒来照明.......简陋的条件中,罗汉寺的山门为生命敞开,上百个新生儿相继在此处“叩门”。
震后13年,罗汉寺依旧,“罗汉娃”们的成长几乎与这座城市的重建同步。2008年后的每一年,他们中都有人回到罗汉寺看望。今年5月11日,“汶川地震罗汉娃重返罗汉寺”引发舆论关注,据悉,根据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百零八》也将于今年5月15日上映。
新生儿的啼哭是整个城市最柔软的记忆,那一年,也有劫后余生的少年,在灾难中“重生”,如今意气风发。
12日,“空降兵15勇士惊天一跳”冲上热搜。这是指13年前的5月14日,15人组成的空降兵小分队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4999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地带,侦察灾情,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对空降兵来说,无异于生死“盲跳”。
13年前的什邡,年仅12岁的程强对空降兵再熟悉不过。地震第二天,大批空降兵官兵进入他的家乡,持续进行了97天的救援和重建。在那场灾难中,程强的一位小侄女遇难。她在教学楼倒塌后的废墟中被发现时,只剩一堆小小的骸骨。他的家变成了断壁残垣,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当时,程强因为贪玩与小伙伴们逃学在外游泳,而躲过一劫。在最后送别救援部队的人群中,程强举起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这一幕刚好被定格在媒体的镜头中。
他实现了当年的誓言。如今,程强成为了一名空降兵,还担任了黄继光班的班长,成长为最优秀的空降兵之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涅槃般的重生,是生者的奋进,是个体正在完成的,属于自己的最好前行。
13年或许模糊了灾难中最惨痛的细节,但总有一些记忆令人泪流满面。
“其中,德阳市死亡一万零二百九十余人,绵阳市死亡九千六百四十余人,成都市死亡四千一百三十余人,阿坝州死亡两千一百四十余人,广元市死亡两千零六十余人,已经从废墟中抢救出三万三千四百三十四人。”12日,一段女主播播报灾情时哽咽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悲悯穿透稍显颤抖的声音,时隔13年,人心依然为之颤动。有网友写道,“那一年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这都不是数字。永远都记得操场上所有师生的沉默。我们那一年还很小,只知道难过,不够明白痛心”,“那时候太小,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当时母亲泪流满面”......
经历赋予时间意义。
日子在琐碎中恢复,曾经人们在灾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也已化入万家灯火的烟火气里。缅怀是对逝者的告慰;铭记给予希望、用力前进的力量;而纪念让生者有足够的勇气,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那一天,从未被忘却。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