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第10期
编者按: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
100位在沪的外国人,讲述他们在中国、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所闻所见所感。第10期邀请的是来自瑞士的西克。
姓名:Caspar Chiquet
中文名:西克
国籍:瑞士
职务:BP中国环境产品的负责人
会说中文的外国友人很多,但西克算是比较专业的那个。作为一名语言爱好者, 1999年,他高中毕业后,来到中国北京,把这里作为自己游学的首选地。在半年多的留学时光中,西克学会了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也对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9年西克在北京留学,采访对象供图
回到瑞士后,他果断换了专业,开始研究中国的“寻根文学”,其间大量阅读了莫言等作家的著作。西克说,换专业并非任性,是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学会的中文因为太久不用而忘记。“我和中文最先结缘,在慢慢掌握这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
回到瑞士后,他果断转换了专业,开始研究中国的“寻根文学”,其间大量阅读了莫言等作家的著作。西克说,换专业并非任性的选择,是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学会的中文因为太久不用而忘记了。“我和中文最先结缘,在慢慢掌握这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
作为BP中国环境产品的负责人,西克见证了中国低碳环保的发展之路。2008年,西克受朋友之邀,重返中国,加入了一家做环境产品的初创公司。“那时,中国的低碳发展刚刚起步,还处在将减排权出售给其他国家的阶段。但今时已不同往日。”西克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中国的工业高速发展,碳排放量较大。近年来,绿色发展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能源、环境与气候等问题日益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变,低碳环保的意识逐渐在大家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对于这一变化,西克感到十分欣喜。在他看来,低碳发展不是挑战,更是一个机会。“当前中国已建立起了成熟的减排市场,依靠低碳发展理念,正逐渐减少使用过去低效高排放的技术,将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提高了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对未来,西克充满信心,他说,“在国际上,中国是非常积极,也是最成功的践行节能减排的国家之一。节能减排代表着一种更长远的视野,也是减少飓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西克表示,希望有更多国家培养起环保意识,像中国一样积极行动起来。
西克在上海,采访对象供图
低碳环保的意识,也体现在西克的一言一行中。他说,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特质就是开放与包容。“上海市民的文明素质很高,对新鲜事物、好的理念敞开怀抱,接受度也很高。”西克说,每天喝一杯咖啡提神醒脑已经成为了习惯。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如今走进上海的咖啡馆内,店员们总是优先向他推荐使用自带杯,会有优惠减免。“这可以减少塑料垃圾的使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太多地方令人感慨了。”
西克认为,低碳环保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只是口头谈谈而已,需要体现在点滴细节中,由大家共同实践。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很多人出差喜欢坐飞机,但其实,同等的距离下,飞机的碳排放量是高铁的十倍。所以我每次出差去北京,都会选择坐高铁,花费的时间其实差不多,但很便利,也不用担心延误,还做到了低碳环保,一举多得。中国的高铁很发达,举世闻名,其实对于低碳环保的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这一举措也备受西克的好评。“其实,生活方式突然转变,人们是很难适应的。但是可以看到上海政府推行垃圾分类的决心,一经推行后,大家积极响应。在我的小区里,经常看到会有志愿者在旁边指导大家按时按类扔垃圾。上海做得很好。”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
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现已上线
每天一集短视频+一个故事
持续100天
请继续关注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