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臣陈宝珍,于2019年3月病世,享年89岁。
陈宝珍,男。1930年生,山西阳曲县人。第二军医大学放射医学防护教研室(外称369研究室)教授。
曾任第二军医大学科技部主任、核应急分队顾问、《军事医学参考资料》杂志主编,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核战略专业研究会主任,上海市民防核、生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战略研究所主任。
从事核武器效应、防和治研究工作数十年,多次参加我国新疆戈壁滩核爆炸试验,历任指挥、计划、学术参谋、核试验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全军全面核试验总结核心领导成员,是中国第一代“两弹一星”研究工作者、核防护医学领域权威专家。曾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参编出版书籍20多部,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在陈宝珍从事的核研究中,国家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军队及部级成果奖励多项,许多目前仍处于未解密状态;提供和界定了国家及军队标准多项(填补了国家的空白);编辑出版各类专著20多部。
1943年参加八路军,年仅13岁,(参军前一直担任区县享受供给制的儿童大队长),调入贺龙司令员的八路军120师师部。
1944年晋绥军区第四野战医院护士长。
1945年参加抗日的绥包战役。
1946年参加延安保卫战役。
1948年~1961年,先后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担任讲师。
1958年临危受命,隐姓埋名参与创立绝密单位放射医学防护教研室(即369研究室),专门进行核武器的生物效应及防治研究工作。从此,成为中国第一代两弹一星尖端科研人员。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与战友们一起研究出核爆炸造成的放、烧、冲医学防护初步方案,准备奔赴戈壁滩核爆炸现场进行进一步试验研究。
1965年起,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带队到核现场就核武器杀伤效应、致伤致死原理、如何防护、如何应急救治等展开全面试验研究。
他17次奔赴戈壁滩参与核试验工作(国家共42次),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为了党的事业努力工作。其中原子弹、中子弹、氢弹、地下、地上、空中等各种方式,各种当量的核爆炸试验都亲身经历了。是369参加核试验经历最长、次数最多的人之一,也是核效应数据掌握最多,核防护救治领域实践经验最丰富的学者之一。在核现场曾与张蕴玉司令员,张莹副司令,王淦昌,陈开甲等专家们一起研究工作。
在全国、全军四次核试验大总结中,完成十六本巨著,保密留存。为此,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六次亲切接见。被周总理称之“国家的功臣”。
在参与的每一次核试验中,他都是在核爆炸前带领分队人员布放核效应实验物,核爆炸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第一批勇敢地冲入蘑菇云下,收集核效应物,详细登记各种数据,一丝不苟,认真圆满完成任务。因此,核武器效应的各种现场数据都是他们提供的,也是他们界定的,这些重要数据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他们研究完成的主要课题,包括各种核爆炸试验和TNT当量的杀伤效应规律;防护有效措施;核现场应急救援分类及抢救方案等成果,都先后装备到相关部队。全军的单兵防护武装也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制定。他还主抓核爆炸现场的防护装备及演练的宣教工作,对每一批进入核现场的高级干部进行授课。
在我国核试验过程中,像陈宝珍这样的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者,还有很多,其中也有许多他的战友因公牺牲留在了戈壁滩马兰烈士陵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编辑:苏展
责编:李念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