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五十载,岁月如梭鬓满霜。今年普陀区桃浦镇开展了“寻找金婚老人”行动,100对金婚老人吐露了他们幸福的“秘密”……
50年的不离不弃,50年的携手共进退。100对金婚老人中李玉珍与丈夫贺瑞起这对夫妇,从闪婚到白首相伴,相濡以沫,用50多年的陪伴证明爱情的纯粹与美好。
一眼相中 两个多月“闪婚”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76岁的李玉珍与丈夫贺瑞起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工作于新疆兵团农业师三团机关。李玉珍为保密室当保密员兼管各科室文件工作,丈夫贺瑞起在组织科担任内勤。由于双方经常收发文件,这一来二去,两人也就混了个脸熟。
两人真正确认恋爱关系,还是组织科于大姐的牵桥搭线。“于大姐平常和我比较熟,我爱人当时也在她手下工作,她越看越觉得我们两个有戏,1967年元旦,就主动来问我有没有对象。”李玉珍害羞地说,当时,不能将恋爱处在明面上,拉拉小手、多说几句话,也会被人说作风问题。性格爽朗的她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和相处,感觉贺瑞起这个人值得托付,主动提出结婚。“当时也没像现在这样,处对象要很久,感觉对眼,就定下来了。他贫农出身,我工人阶级出身,两人又是党员,政治背景没问题。因为他人比较闷,所以当时我直接找到他说:‘贺助理员,我们领结婚证吧!’”
千里姻缘一线牵 同年同月同日生
1967年7月1日,李玉珍与丈夫贺瑞起正式登记结婚,他们的结婚还在当时成为当地口口相传的“热点新闻”。
“说实话,当时相处时,我们都不清楚对方多少大,后来到结婚登记处出了笑话。”李玉珍回忆,当时登记员首先问了爱人的出生信息。“当我听到他口中报出1942年12月27日时,我整个人惊讶地捂住了嘴,心里感叹道也真是太巧了吧。”后来,当李玉珍报出一模一样的出生信息时,登记处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他们。
“算是一种缘分吧,我1961年,从河北来到上海报名援疆招生,9月12日和上海援疆学生一起坐火车来到阿克苏。她1963年从上海来到新疆。一个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就这样结为了夫妻,千里姻缘吧!”贺瑞起感慨地说道。
听二老说,当时由于新疆物质匮乏,婚礼操办十分简陋,也没啥亲朋好友可以邀请。但他们两人婚礼当天,却有无数人前来围观,就是为了看一眼这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夫妻。
历经磨难 携手共进退
回忆支援新疆的那段记忆,用二老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字“苦”。“当时条件太艰难了,小娃娃没有糖吃,女生没有卫生纸,男生没有烟抽,放眼望去就是一片荒芜,遇到发洪水时,就是一片汪洋。刚来这儿时,还没啥房子,就住在‘地窝子’里过渡。当时兵团有几个知青来到这儿一时难以承受,想不开,逃了出去,最后却被放羊人背着尸体送回来的,你可以想想当时的条件。”李玉珍唏嘘道。
1969年1月,文化大革命让生活本就艰苦的两口子,雪上加霜。“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们被下放到18连,我担任连队队长,爱人担任连队排长。其实当时我们根本就不想去,为啥?因为这个连队全团最差,人员最为复杂。但没办法,上头给命令,只能硬着头皮上。”李玉珍称由于开荒,劳动力大,又没有荤腥,连队菜园也种不了啥菜,肚子一直吃不饱。而此时,1968年12月,大儿子的出生,使得家庭的负担更加承重。“当时饿了,就找当地的沙枣吃,将沙枣从树上打下来,晒一下,去皮去壳,与玉米粉、苞谷粉揉在一起,做面食。虽然有一丝丝甜味,但吃口又沙又粗,难以下咽,但在当时靠这个顶了好多年。”
李玉珍回忆,最开心的,莫过于每次回上海探亲。虽然要经历军车几天的路上颠簸和火车的人挤人,如同“难民逃难”一样灰头土脸,但能看到家人,并多带一些生活用品、吃食回去,再苦再累都感到值得。“大到衣物,小到盐巴、火柴,都要一并带回新疆,每次都要六七个大纸箱。到兵团门口,就有一大堆人翘首企盼,就为了能得到一颗大白兔、话梅之类的解解馋,太苦了。”
1971年6月,李玉珍与丈夫贺瑞起调回机关。李玉珍在团部中心小学当老师,爱人重回组织部工作,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他们的相互扶持下,如今,大儿子和二儿子也健康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二老也在2002年回到了上海,颐养天年。过去经历的辛酸苦辣,如今却成为了二老携手度过的满满回忆。
作者:祝越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