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养猪,了解一下?
你大概还觉得这是一桩天方夜谭的事,然而在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特驱集团以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升集团,人工智能+养猪、人工智能+果蔬已经成功落地。它的前端仍然是面向田野大地的第一产业,但它的后端已经用上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农业正在通过自身的产业升级为终端消费升级打下扎实基础。
人工智能记录了猪一生的运动轨迹
当阿里巴巴的“ET大脑”与养猪场结合,养猪行业会发生什么改变?答案是,养猪行业可能会迎来新标准。
▲阿里巴巴的“ET农业大脑”正在进行实时监控
今年2月6日,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宣布合作,为全面实现人工智能养猪投入数亿元。特驱猪场动物医学博士苏志鹏告诉记者,现在每一头猪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打上数据标签,建立起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轨迹、免疫情况等资料在内的数据档案,“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饲养员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手工填表和Excel表格来汇总资料。”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在向记者解释“ET大脑”工作原理时说,通过图像识别技术,ET农业大脑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呈现的数据包括进食情况、体重、身长、日龄、运动量、健康分、体温等等,这些数据可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作判断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人工智能入场,代替人工完整记录了一头生猪一生的运动轨迹,一些有意思的数据便呈现了出来,过去,一头合格的猪是从体重来衡量的——200斤是一个被外界认可的标准,但人工智能监测的汇总数据显示,一头合格的出栏猪需要跑满200公里,换算到每日运动量大约为1.7公里。
“公里数将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未来,我们想要的是一头跑了200公里的好猪,而不再是一头200斤的猪。”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提出了未来中国人吃猪肉的新标准:只吃跑了200公里的猪,运动量不够的猪不吃。
苏志鹏透露,目前特驱猪场内遍布着ET农业大脑加持的摄像头,会记录每头猪的运动距离、时间和频率,“运动量不达标的猪,会被饲养员赶出室外‘加练’。”
农产品产业升级,你愿意为此买单吗?
这只猪生前运动量击败全国90%的猪队友——如果有一天,你扫一扫挂在猪肉上的电子标签,出现了这样的信息,你会有消费的冲动吗?
这看起来可能还是个玩笑,但未来是可以想象的。当农业搭上科技的“快车”,农产品的产业升级拉开了序幕。有分析人士表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但是颗粒度依然很粗,比如,对于水果的分类,大部分还是靠手工来区别大小轻重,还比如,对于鸡的生长情况,可追溯体系只能展示它每天的饲料记录,但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看不懂这些记录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更加多维度的细节并没有被呈现出来,“猪的运动量可能只是一个细节,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大数据将更多微观层面的细节展示出来,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在农产品消费升级的今天,不少消费者认可这种方式。上海白领潘小姐就表示,如果能知道这只猪的“健身”数据,她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商品。但也有消费者表示质疑,潘小姐的朋友就认为,这些数据都是“噱头”,暂时看不到意义。
不过在生产端,小规模的尝试不少。此前,众安保险旗下众安科技首次在国内将区块链应用于养鸡业,推出“步步鸡”项目,在安徽寿县茶庵镇,步步鸡养殖整合了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具有国际专利的防伪技术,为每一只鸡都佩戴了物联网身份证“鸡牌”,试图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有信任感的食品。
去年,京东集团刘强东在今日头条上晒出了京东跑步鸡的扶贫项目,“京东养的跑步鸡,每只鸡的脚上都有计步器监督,只有跑够一百万步以上京东才会以超高价格收购。”而根据记者后期追踪,这批跑步鸡一挂到网上,就立刻断货,证明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众安科技CEO陈玮表示,区块链养鸡处于尝试阶段,成本相对偏高,从消费端来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尝鲜意愿更强,他们愿意为食品安全支付更高的费用,是规模庞大的一批消费者。上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科技与农业的结合仍然处于尝试和消费习惯培养阶段,未来随着更多农业数据的公开和挖掘,反馈在消费端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文:徐晶卉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