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的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办。来自全国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及200余位非遗相关人士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非遗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范圣玺说:国家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对此积极响应,不仅将非遗作为重要的学科建设部分,并开设了非遗青瓷烧制技艺、竹编柳编草编编织技艺、陶器烧制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木雕技艺等系列研培班,为广大非遗学员搭建了向非遗大师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说: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推动,因此我们正在尝试由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方面进行合作的非遗传承创新模式。增爱公益基金会将围绕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创业大赛,促进非遗走向大众、走向现代、走向生活、走向产业,从而使其在新的活态流变中,充满新的活力与时代精神。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葛永铭说:非遗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保护非遗从根本上就是保护它的传承实践,就是要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六位知名非遗界传承人及专家学者,深入分享了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看法。从非遗实践、学术层面、传承人层面,探讨了非遗资源在城市生活的应用,打造区域非遗品牌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现场非遗传承人展示了三件非遗珍宝——漆器版、剪纸版、汴绣版《清明上河图》。其中汴绣版《清明上河图》宽达6米,高1.5米,由数十位资深工匠耗时3年多绣制而成。画面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高度还原了北宋开封的市井风貌,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
文:何易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