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里,距离中共一大会址直线距离不足200米的一片石库门里弄建筑。一街之隔的新天地日新月异,这片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群却仿佛在时光中止步。1月15日,历经近半年的“微更新”,作为2017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的西成里微更新项目主体部分宣告完工,而架空线入地工程也将于1月底完成。
很少有人知道,这儿曾是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居所。上世纪20年代,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从四川搬来上海,落脚之处便是西成里16号。
在此次微更新之前,这片“安静有韵味”的建筑也曾饱经岁月洗礼,迈入新时代,如何让这片石库门老宅重归当年的恬适,让这里的居民也同步感受时代生活的脉搏?“微更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修旧如故,整体风貌得以保持,同时嵌入更丰富的生活功能,街坊管理变得更精细化、精致化,当年张大千坐在里弄“观天观心”的舒坦,如今也成为居民们的日常,安居石库门有望成为新风尚。
“弹格路”的意境回来了
上了年岁的老住户回忆,旧时的西成里小巷铺设的是老上海的“弹格路”,小孩和老人很容易跌跤。后统一改成水泥路,路面平整了,却少了石库门里弄的那种韵味。这一次的微更新之后,里弄里换成了小块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规整而有立体感,踩上去也更稳当。居民们夸赞,这是取了“弹格路”的意境,也更符合现代生活。
“我们就想要恢复以前‘弹格路’的韵味。考虑到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经过多轮商议和选材,最后选用小块粗砺青石板,既防滑,又跟整体建筑搭配。”西成居民区书记王莉莉介绍。
▲ 青石板仿造了“弹格路”的意境,老人再也不用担心滑跤了。
除了路面,墙面的改造也恢复了往日的韵味。之前,西成里建筑墙面是一种特制的“蜂窝壁”,手感粗砺,看上去形似蜂窝。在没有水泥的年代,这是用一些特殊材质混合制成的。此后,外墙先后被涂上各式涂层,原有质感不复存在。此次微更新将历次粉刷层层洗刷,直至恢复最初墙面样貌,又在适当的地方局部保留不同年代的修补痕迹:“这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架空线入地还“舒朗天际”
入夜,石库门建筑与静谧的夜色相融,可以引发无限遐想……上世纪20年代,张大千搬到上海,一眼看中的便是西成里安静却又富有韵味的格调。虽然当时这里的房子十分“吃价”,但依然让张大千一见钟情,称是“十分理想的创作佳境”。“我爱人家当年就住在张大千隔壁,听老一辈人讲,以前这里弄堂可宽可清爽了,小朋友们可以在弄堂里随意翻跟斗。”嫁到西成里四十多年的张菊萍阿姨感慨石库门里弄的往西风光。
不过,世事变迁,弄堂的天空不再亮堂。特别是抬头来就会看到各种线缆,甚至还包括居民从家中伸出的插线板。为此,微更新一个颇费功夫的项目就是架空线入地。据介绍,等该项目完成,线缆将会通通被埋入地下,还居民一片舒朗的弄堂天空。
此外,为了恢复里弄的“亮堂”,阻碍出行的助动车也被重新安排到划定统一的停放地点,配上更安全的充电桩,而困扰邻里二十年多的违章建筑“吊脚楼”也在此次被拆除。
惊艳老弄堂让“80后”回归
“听,哐哐铛铛”的装修声!这在里弄里已经久违了。”谈起西成里的新居民,王莉莉难掩激动。原来,最近有好几户小年轻想搬回西成里,现在正在重新装修,还有一对是新婚夫妇。
“我们这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改造后硬件搭配上又不输给商品房,小年轻们自然愿意回来咯。”微更新后的老石库门里弄惊艳了追逐生活品质的年轻人,他们在此生根,也为社区自治注入生机。
王莉莉说,“8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弄堂里串门的记忆虽已模糊,但那种到哪里都相熟的街坊情感却不管在什么年代都能“圈粉”。复原“原汁原味”的石库门,应该不仅在于复原建筑本身,更在于寻回上海人家“老底子”的人情味。
“我们可以借助年轻人的力量,来关爱社区内的高龄老人——比如老人忘记关火的时候记得提醒下,就这样,或许能一点一点重建石库门街坊的情谊。”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恕表示,西成里的街巷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接下来,还要让西成里氛围更活、人情更暖,依托居民区联席会议平台,共商共治解决好居民的合理需求。为此,小区居民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居民的自我管理水平。比如,考虑让青年人把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积分兑换成街道提供的各类文体活动及课程,让年轻人爱上这片有情致有格调更有人情味的社区。
▲ 社区考虑将志愿服务活动的积分兑换成街道提供的各项公益服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摄影: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