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两位女生的故事在网上刷屏。一位是26岁的肖源,在结束7年海外求学后,她回老家湖南娄底承包了2400亩地,当起职业农民;还有一位是湖南耒阳的钟芳蓉,高考考出676分的高分,因选择北大考古专业而遭质疑,有网友提醒她“冷门专业找不到好工作”,后幸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发声力挺。
两位女生意外走红,其实有一个共同特质: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没有走大多数人走的路,而是作出了另类选择。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发生在肖源身上的一个“悖论”:当地村民知道她的故事后,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她一样,未来能有机会走出大山读书、当海归,又希望孩子千万不要和她一样,读书深造后还是回家乡当农民。
无论是大学选专业,还是在毕业后就业或创业,年轻人行至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敢于冒险、挑战,敢于追随自己的内心作出选择,都是精神可嘉、值得倡导之事。但现实的“骨感”恰恰在于,作出另类选择是需要承担一些外在压力的。来自他人的评价或者社会评价,难免“世故”。很多看似出于一片好意的担忧、规劝,究其实质,无非是“成功原点论”:若某个人事业成功了,那么回溯其成长历程,每一次曾经遭遇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垫脚石,每个当初作出的另类选择无不是英明决定;而如果没有一个出人头地的“大结局”出现,年轻人独辟蹊径的升学或求职选择,则很容易会被贴上鲁莽、任性或不成熟的标签。
进一步说,这种带着世故眼光的“成功原点论”,对成功的理解未免狭隘,因为更多指向“钱途”,以收入论英雄。这也让人不由联想到当年北大卖猪肉的高材生陆步轩。毕业后遭遇不顺、为生计所迫,无奈去卖猪肉,连陆步轩本人也曾表示“给母校抹黑丢脸了”。但当他的企业达到年收入18亿元时,昔日的“北大屠夫”一下子又成了商界传奇。
其实,正如文物专家樊锦诗这次在为钟芳蓉“发声”时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搞考古是高尚的,学金融就是为了钱,把国家的金融业搞好也非常重要。对于钟芳蓉来说,我们应该给她好的环境去学习而不是铺天盖地地去说她未来有没有“钱途”。
让人感慨的是,从昔日陆步轩毕业后卖猪肉引争议,到今天人们对考古女孩、海归女硕士务农的热议,这么多年过去了,和社会技术层面日新月异的进步相比,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观念的更新仍然很迟缓。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后浪”们,社会的多元价值在他们身上有诸多直接投射,其中就包括在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上,比起柴米油盐,他们中的一些人更乐于追求诗与远方,比起单纯的经济因素,一些人更看重的是个人成就和价值的实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成功、幸福,对完美人生的定义,和父辈、前辈是不一样的。
因此,鼓励年轻人敢于追梦、敢于创新,这种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有时也应表现为一种舆论场的包容。对于这些敢为人先的年轻人,不妨多点一个赞,多一点鼓励与祝福。
作者:樊丽萍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