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社会发展最缺的不是资本、人才,而是制度供给。从上海推出“扩投资20条”“稳外资24条”,到“公共卫生建设20条”;从《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到“在线新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及时和精准的制度供给雪中送炭,正推动市场加快活起来、经济加快热起来。
“在线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固然需要技术创新,但关键是新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适应性要与之相匹配,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制度供给及其效率本身就是“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4个“100+”行动目标,12个重点发展领域,绘就一张清晰的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蓝图。
优质制度从哪里来?
来自对新经济的敏锐洞察,来自对未来发展的充分预见。“在线新经济”正在改造着现代生产制造(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电商零售、在线金融服务、在线展览展示、在线研发设计)和生活性服务业(在线教育、在线文娱、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远程办公)。这些“在线新经济”遵循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外部经济性等规律,不仅以大规模需求为基础,而且具有柔性生产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注重价值链管理思维和市场适应性原则,公司对产品适应性、行为适应性和组织适应性尤为敏感。由于某些产品和服务由单个企业大规模生产比多个企业同时生产更有效率,因此“在线新经济”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现象。这些特性对制度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宏观制度供给上看,在税收政策、补贴手段、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减少竞争中的政策壁垒。从微观制度供给上看,进一步消除智能交互技术跨界融合创新的障碍,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推动重大产品基础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高成长性创新企业优先在科创板上市,为新经济企业的品牌网络营销提供平台和渠道。从公共资源配套的制度供给上看,加快5G、智能物流、生鲜冷链、新能源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在线新经济”应用场景实践区和生态链的建设与拓展,强化“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公共服务。从制度适应性的维度来看,坚持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顺应市场需要并积极扶持,尤其是对“在线新经济”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适当激励。其次,需要建立一种多元混合规制模式,增强多部门协调规制模式与“在线新经济”的制度结构之间的匹配性和适应性。
“在线新经济”是信息和数据密集型经济形态。
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契约和合同形式在“在线新经济”模式中需要以新的信任机制代替。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强化“在线新经济”主体的信用透明度,有助于各方主体建立新型信任机制。对于“在线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用一刀切的手段应对,否则会遏制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探索适用于新业态新模式“沙盒”监管措施,就是要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允许试错。
要而言之,在制度供给中制定、修改规则,为“在线新经济”发展提供清晰的制度框架,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予以明晰,实质上就是改革。“制度供给”是否精准、有效,“制度体系”是否完善、健全,“在线新经济”发展能获得多少“制度红利”——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政府要加强自身改革。这恰恰也是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逆势飞扬的信心所在。
作者:殷德生(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