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新增2例境外输入型病例,累计报告14例境外输入病例。上海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枢纽门户,全球疫情“流行”,输入性风险与日俱增,处在风险的风口前沿,上海以最快的“开机”速度将自己定位在战疫“前线”,聚焦关口、转运、社区三道防线,形成了三个完整的防控闭环。
“疫”临城下。对此,广大市民不乏担心,这都很正常。在13日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全球疫情蔓延到达一个“悲剧性的节点”,病毒之狡猾、形势之复杂和战“疫”之艰巨显而易见。
不过,让市民安心,守住健康之门、安全之门,开放的上海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最近,新公布的输入型病例“不公布轨迹了”。原因就在于,从下飞机前就开始的严密闭环管理,最大可能实现确诊病例的“0轨迹”。另一则防“输入”消息更让市民看到了措施落地:从3月13日零时起,所有中外人员,凡是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实施14天居家或集中隔离健康观察。
上海人是务实的,“上海疾控精神”就是以“曲突徙薪”领衔的。对很多潜在的风险问题,上海有预判,也有预案。这段时间,“外防输入”已经被列为重中之重,上海早已在两大机场精准布控,同时,通过和长三角有关省市及社区的联动,做严做实落地后专用通道分流排查闭环、“直通车”接送转运闭环、属地社区管控闭环。比如,一位入境且按规定属于需居家隔离14天的抵沪旅客,目前从落地到出机场,需要走完所有入境防控流程,然后有专车专人负责转送。比如,截至3月12日,上海疾控系统共对2993例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到11177名密切接触者,每一调查都像公安破案。比如,从意大利回国的李女士,刚乘接机“专车”抵达小区门口,就碰上十几个人的接机队伍,有量体温的,有让签居家隔离承诺书的,有帮忙拉行李箱的,有递上特地准备的防护包的……隔着口罩就能感到家的温暖。遇上事,最见人心和性情。这些细节透出这座城市的自律、有序、专业和文明。
上海人的信心和笃定来自实实在在的“做功课”和“抓落实”。上海启动一级防控以来,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防疫“以变应变”“严而有序”。从第一时间启动“城市免疫系统”,到复工复产复市阶段依然慎终如始;从“非常时期非常立法”提供法治“硬保障”,到区级融媒体中心开通疫情防控“绿色通道”,让市民来当“啄木鸟”;从启动相关预案建设应急医疗用房,到治疗确诊病人的“上海方案”;从天天见面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为市民释疑解惑,到优化“随申码”服务助力复工复产复市……动态、精准、有效防控风险,“上海”是一个动词!作家何建明这样概括这座城市的特质:“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是一种动力、一个状态。
就在前天下午,有张照片刷屏。画面上,一架飞机停在浦东机场,舷梯下满是救护车;穿着防护服的海关检疫人员、警察、机场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原来是为了最快速度最好防控处理飞机上可能出现的发热乘客。有人说,从照片上看到了上海的认真与细致,反而让人放心了。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不让病毒飞越一个航班的距离,这正是一座城市战“疫”该有态度和实力。这样的坚守,让市民安心。
作者:杨逸淇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