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快递员和外卖员在领取免费食品。图源:新华网
继上海市民“疯狂”投喂一线医护人员之后,上海街头出现无人值守的爱心餐车也登上了央视新闻。
该餐车最早出现在港汇中心门外,专为从事外卖、快递、环卫等服务工作的人员提供免费餐饮补给,感谢他们在疫情期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保障。因为反响太过热烈,自发前来补货的市民和商家越来越多,活动不仅延长了时间,而且还扩大到了全市多个商圈。
尽管之后有公众号质疑这是一场营销活动,但活动本身确实激起了一波波善的涟漪。据媒体报道,受此启发,上海不少居民小区的门口都出现了由居民自发设立的爱心投喂点。
若是再把视线放远一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月来,除了医护人员和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之外,上海的民警、社区干部、轨交站工作人员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都陆续收到过包括美食和防护物资等在内的各种花式礼物,“上海温度”一次又一次刷屏。
联系到当下正在发生的疫情,出现在上海的这些“暖心”时刻,实际上有比“暖心”更加深刻的意义。
上海从来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长年以来,正是上海的城市温度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和谐相处,共建家园。然而这一次的特别之处在于,新冠病毒是通过接触传播的,为了避免感染,人们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彼此隔离,而物理上的距离和隔离很容易带来心理上的疏离。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需要大众对于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认知。现代社会并不只依靠理性体制来运转,也有赖于人与人间的感性交往来维系。
无论对于当下还是将来,这样的认知都有意义。
面对疫情,团结也是战斗力。爱心架上的礼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是一种媒介。借助它们,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得以流动起来,善意的付出与回馈得以像雪球般越滚越大,直到将所有人包含在内,凝结成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既感激他人的奉献,也愿意为了共同体而更加自律,哪怕个人利益有所牺牲。这难道不是抗疫的“正确姿势”吗?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反对歧视治愈出院的康复者,这既不科学,也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他者并非地狱。事实上,当今社会,每个人生存的前提便是与他者的关系。如今,正是因为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那些支撑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元素浮出地表,使得人们对于“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疫情终将结束,但我们对他者的情感态度应该持续下去。只有这样,上海这座城市才会始终有温度有活力,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才会安心踏实。
作者:邵岭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