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一系列重大改革成就,深刻分析了新一届政府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条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以深化“放管服”引领政府管理各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具体要求,为未来五年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深刻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意义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努力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的同时,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改革整体布局看,坚持不懈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是触利益、动格局的改革,是与企业和社会民众利益直接相关、增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近距离改革,看似是“小切口”,实则收“大成效”。
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仅营造了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政府治理体系,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长期存在的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的杀手锏,有力促进了政府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手段创新,使行政效率明显提升,服务意识明显加强,而且从源头上遏制了权力寻租问题,促进了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切实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形象明显改善。
二、全面阐述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积极成效
“放管服”改革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实践的延续和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更加复杂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一届政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齐下、全面推进的格局。通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各项改革措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改善,改革综合效应不断显现,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
李克强总理在重要讲话中对“放管服”改革的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于坚定改革信心、明确改革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提振作用。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简政减税减费措施并举,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了市场主体存量的活跃和新市场主体增量的快速增长,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其次,“放管服”改革带动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加快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放管服”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紧密结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呈现加快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再次,“放管服”改革致力于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我国营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大幅跃升,利用外资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培育了国际竞争新优势。最后,“放管服”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环境条件,有效调动了社会投资积极性,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从各领域实施效果看,近五年来“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行政审批更加规范,商事制度改革效果显著,清费减负积极推进,特别是在便捷企业和公众办事、转变服务态度方面变化尤为明显,对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释放社会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众多改革举措也受到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把企业与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府服务的重点,分若干批次下放、简化和取消了一大批不必要的审批证明和繁琐手续,普遍推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利企便民举措,加强了以“双随机、一公开”为特征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群众办事成本,大大减少了奔波之苦和烦扰,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营商办事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正视问题与挑战,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
目前,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已迈上新台阶,各项改革措施已取得多方面积极进展,社会公众和企业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关键在于顺应群众期待、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形成了推动改革的良好外部氛围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然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是涉及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改革在取得总体进展和积极成效的同时,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推进“放管服”工作还面临许多制约性因素,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在深化改革方面的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别,各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在具体改革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放管服”改革的战略规划和规范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注重以法治方式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政府间权力和职责调整的协同性,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各层级政府而言,越往基层,对“放管服”改革的需求越大,但是政府层级越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矛盾越多,如权责不一致现象突出,放权过快与地方政府承接能力不足,事权下放与财权、人权不配套问题,等等。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背景下,一些直接面对基层政府的中小企业仍然无法摆脱手续繁琐、办事难、时限长、托关系等问题的困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与政府推进简政放权的力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说明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层级的统筹规划,细化明确改革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责任和压力传导机制,强化政府系统上下联动机制,实现“放管服”改革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的实质性转变。
作者:贠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