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市委书记李强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强调指出,上海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上海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要深深扎根人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有卓越的市民素质
最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生活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今年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上海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要深深扎根人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外开放又有种种便利条件。多年来,作为先行者、排头兵,由此带来的生活改善,上海市民最有体会,所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市民最有获得感,最得利,最乐意,也最踊跃。市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将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的最大动力,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最出彩的亮点。正如李强书记所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期盼就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潜力,就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原动力。
市民的参与不仅是建设城市的需要,也是市民自身追求品质生活的需要。最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生活,而不是由别人安排的生活;最强烈的获得感是努力得到实现时的当下感受,而不是“天上掉馅饼”的懒人之福。所以,上海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过程中,如何创造条件,让市民发挥能动性、想象力,不但关乎城市本身能否达到“卓越”的水平,更关乎城市“卓越”的含金量。无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还是“品质之城”,最后都可归结为市民“参与之城”:没有市民的创造,城市创新能力何来? 没有市民的心态平和、举止文雅、礼仪周到,城市如何体现人文?没有市民的“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城市怎么实现绿色存在?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卓越城市是市民表现卓越的城市,让市民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中一起甚至略微超前地成长为卓越,应该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目标和指标。
市民素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全国都知道,上海有一个特点,就是城市管理细致,所以,整个城市整齐有序。全国也知道,上海市民有规则意识,秩序感强,所以,城市的整洁和秩序就可以保持下来。这两样基础条件在过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中,也将继续成为基本保障条件。
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标意识
上海市民素以精明著称,但“精明而不高明”却成为上海市民摆脱不了的标签,虽然其中揶揄多于贬抑,听起来不那么舒服,但在城市主要集中力量完成数量目标的阶段,也不失为一种优势,毕竟能把活做精做细了,需要功夫。问题是,当上海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时候,只有精明,缺乏高明,就成为一个明显的弱项。在衡量风险和收益之后,市民可以当“打工皇帝”,却不愿自主创业,城市何来新兴产业和“500强”? 在比较工作辛苦和生活安逸之后,可以留洋过小日子,不愿在国内打拼,城市不会遭遇精英流失? 在盘算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之后,可以“自扫门前雪”,不愿参与公益活动,城市不会缺失有质量的公共生活和公共文化? 如此等等。精致而不大气,城市仍然可以上“全球”的榜单,但很难言“卓越”。瞄准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尤不能忘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标意识”,从其他城市汲取长处,尤其是市民气质上的长处,是让上海更快地“卓越”起来的捷径,事半而功倍。
城市本是人口构成的生命之河,人员素质是城市之河的水质,人员优秀了,城市才能优秀,市民整体卓越了,城市才能卓越。不够“高明”,看似市民自身素质问题,其实未必。从祖上算起,上海市民大多不是移民就是移民的后代,而移民一定是最大气的,因为没有摆脱地域的束缚,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不会背井离乡,寻找发展空间:家乡的笼子太小了,走出去才有一片新天地! 所以,一个移民城市在城市和市民之间一定存在双向选择,城市的气质和市民的气质一定是高度同构的。这意味着,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应该是一个城市气质和市民气质正向反馈的互动过程。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小市民就能变为大市民,城市本身也会变得更大气,进而吸引更有创造力的人才和更有综合素质的人员,来到上海居住、工作、学习和访问。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有卓越的市民素质。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