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重大工程建设更是硕果累累,在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的同时,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赋予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新的国际化内涵,也为中国工程“走出去”打开了筑梦空间。
“2017全球最有价值的工程和建设品牌25强”排行榜中,有4家中国企业凭借规模优势跻身前10。其中中国建筑名列第3位,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国中车分列6-8位。但从品牌强度排名看,中国企业则无一入选前10。这也反映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境遇: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并沉陷于“价值洼地”,而面向价值链高端业务的竞争能力 (如创意与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 明显不足。中国工程要顺利实现从“汗水式增长”到“创新式增长”转变,必须提升品牌意识,聚焦品牌价值,构建品牌文化,以推进中国标准,铸就中国品质,彰显中国责任。
品牌意识:推进中国标准
品牌意识是品牌塑造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承包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品牌意识不强。从国外一流承包商经验看,标准是品牌塑造的必然追求。因此,中国工程走出去必须跨过技术标准这一门槛。在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逐渐暴露出刚性约束不足、体系不尽合理、指标水平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亟需打破惯性思维,建立内容合理、水平先进、国际适用性强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新体系。特别是要积极推进标准国际化战略,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创建中国工程规范和标准国际品牌,以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带动中国工程技术、装备、服务“一体化”。充分发挥中国工程贯穿项目全生命期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高品质、全方位、快速运转的全产业链优势,整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项目,特别是大力推广高铁这一中国高端装备的靓丽“名片”,以基于“中国标准”的“中国方案”服务世界。
品牌价值:铸就中国品质
品牌价值是品牌塑造的核心。中国工程品牌塑造不仅仅是一种经营策略,更是一种价值体系和哲学理念,即展现质量和智慧的符号。聚焦品牌价值,需要超越对规模和低成本的追求,向更注重高技术、高质量、高品位的“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变,摆脱以往“低质”、“低价”的刻板印象。这种转变的实现依赖于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则是工程质量提升的灵魂,也是我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那些享誉海外的精品工程都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大幅增加中国工程面向世界的中高端供给,亟需改变低素质劳动力大军粗放型建造维系的低效能,淘汰过剩的中低端产能,补足中高端的不足。“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培育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才能促使建造者能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耐心专注,心无旁骛地铸就品质至臻的传世工程,进而以实力赢得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品牌文化:彰显中国责任
品牌文化是品牌塑造的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立足品牌文化的构建,打造有情怀和有温度的品牌形象,传递品牌精神,而不是一味地紧随潮流或者逆潮流而动。在新时代下,中国工程品牌的塑造一方面要深深打上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创新的烙印,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与利益相关方共建共享,以有温度的责任担当与情怀树立国际声誉。坚持绿色建造,贯彻生态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质量保障。针对相关地区生态脆弱性、地理复杂性等生态难题,切实做好项目调研与生态保护规划,将环境绩效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和运营水平。坚持以人为本,遵守国际通行规则,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保障人权,做到资源配置的本土化、商业业态的国情化,通过营造品牌文化讲好中国工程故事,彰显中国责任。
新机遇需要新思路,新常态呼唤新战略! 中国工程正在厚积薄发,彰显“领跑”之志。以全球的视野,秉承工匠精神,立足“中国标准”扎实推进国际化,充分展现责任担当,着力打造品牌形象,传递品牌精神,才能实现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蜕变,在全球唱响中国工程的品牌。(作者王良燕,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