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累,是不少市民就医时遇到的烦恼;“二孩”时代的来临,给儿科、产科带来严峻挑战;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探路“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刻不容缓……上海两会期间,这些问题牵动着不少代表和委员的心,他们期待并呼吁,让人们共享“病有所医、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品质生活。
“互联网+医疗”,让更多人走进“家门口医院”
挂号排队、看病排队、付费排队、取药排队……即便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有时过久的等待成本也会影响人们的就医体验。几天前,闵行区推出上海首个全区层面的便捷医疗平台——“闵行捷医”,令居民享受到了“指尖上的便捷医疗”。为了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市人大代表、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顾昊带着建议来到会场。
顾昊提到,“闵行捷医”将对接区内各医联体,采用单一入口,整合医疗资源,在线为居民提供智能导诊、分时预约、智能排队、查询提醒等便捷服务。“算上咨询、排队等时间,平均可以减少约40分钟的就医时间。”眼下,自费病人已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诊费,但医保实时结算尚未开通。他直言,在社区医院,70%至80%的病人有医保,如果能够开通医保线上结算功能,那么,老百姓就医将更加放心、便捷,也就会有更多人愿意走进“家门口的好医院”。
形成社会合力,助推产科儿科医疗服务发展
近年来,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生育需求、儿童健康服务需求,有关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完善早孕建册、入院建卡和产科分娩各环节的动态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儿科医疗联合体,恢复儿科系或儿科专业招生等。然而,儿科看病难,产、儿科医师数量少、留不住等问题仍然存在。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红认为,打造一支优秀、稳定的儿科队伍是发展儿科的基础,尤其要给予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更多关注。“对儿童的诊疗要求高于其他专科,儿科医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至关重要。”她建议建立一个专项基金,在薪资待遇、日常生活、住房租房、学术科研等方面,对青年儿科医师予以支持,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儿科、留在儿科。
市政协委员、复星国际联席总裁陈启宇则建议,鼓励公立医院以医联体等方式与更多社会资源合作办医,助推产科、儿科发展。“两者分工协作,优势结合,有助于满足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医养结合”亟待破题,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而三分之一的上海人口已步入老龄化。在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当下,“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兴起。但是,准入门槛较高、医护人员匮乏、缺乏统筹规划和激励政策等仍是阻滞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市政协委员、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周保云表示,养老服务本身是微利行业,而医生和医疗设施均属于高成本投入,如果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参与合作的民间机构,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内设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的运营补助,将有助于其落地和发展。对于人才吸纳和培养来说,则可通过经费补贴、物质奖励、政策优待等多种方式,建立并不断完善“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让老年人生活得安全、幸福且有尊严,是全社会需要一起努力的事。”周保云建议,整合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建立一体化服务医疗体系,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者:朱颖婕
责任编辑:王翔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