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上海已进入“两会时间”,今年是新一届上海市政协的起步之年,围绕上海提出的“五个中心”建设,围绕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围绕老百姓关心的教育、收入、养老、居住、环境等热点问题,委员们都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见?
1月21日,本报采访了多位市政协委员,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他们正在为上海继续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完善的营商环境要有顶层设计
【提案】《关于完善营商环境应从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抓起的建议》
【要点】
这是一份来自一线企业家的提案。市政协委员、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奇钟认为,完善的营商环境一定要有顶层设计的理念和规划,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要做良好营商环境的模范,更要有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这份提案对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短板做了“扫描”,认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这几年的变化很大,但依然存在前台和后台不协调等问题。提案建议,应该把在审批流程和科目内容中能够集合的都集合起来,做到一次集合审批、流转、征询、盖章,规避重复审批,一些重大审批项目要做到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充分体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腿”,擦亮上海服务的窗口、镜子,让在上海发展的创新、创业企业和企业家有真正的获得感。
【委员说提案】
作为企业家代表,方奇钟很有发言权。他在上海三个区设立过企业,同时也是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市浦东新区企业家联合会会长,在写这份提案前,他听取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现在市里对营商环境极为重视,大家都期盼营商环境有大改观,小企业办事难,我们集中了中小企业的呼声,将比较直接、最需要的呼声提了出来。”
一线企业家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也最能看到服务中的“短板”。方奇钟透露,目前企业家普遍认为,这几年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有很大进步,但“吐槽”最多的还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前台与后台的协同意识不强,“前台的窗口服务是到位了,微笑、规范收件等做得很好,但后台的审批并没有完全跟上。”他举了个例子,一个项目审批,从立项到可以施工,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不少科技型企业通过一个专利来立项,等到通过审批,这个项目是否还属于高新项目?是否还有核心竞争力?对于只争朝夕的科技行业来说,这个时间太长。
他同时表示,有些审批项目牵涉到十余个行政部门,征询内容科目设计不透明、征询时间过长、重复内容多次盖章、盖章时间过长等问题都让企业家相当“焦灼”。
他建议,政府行政服务中心需要顶层设计,重新规划、编制适应新时代的相关审批文件流程,制订提升服务效能和管理规范的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有些重大审批项目要做到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审批,让企业能够在创新的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添砖加瓦。
“上海制造”要挖掘选树内部“鲶鱼”
【提案】《关于推动“上海制造”品质提升,深化“技能大师”工作成果的建议》
【要点】
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落上海。这对上海乃至中国的人才培养、技能提升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都是难得的契机。民进上海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主任、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保卫部副总经理陈金隆提案建议,在国家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培育的基础上,广泛在区级和各行各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挖掘、选树、培养优秀人才,发挥这些“鲶鱼”的引领示范、激励作用,同时,用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人才队伍建设。
【委员说提案】
“在提升‘上海制造’品质上,关键是人,应该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陈金隆平时格外关注教育、文化等事业,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才培养和激励模式应该更加多元化。
“中国制造2025”特别提出,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陈金隆认为,上海市近年来推行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就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在前几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4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背景下,上海在2012年至2017年开展“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累计建立并资助了134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效果显著。
陈金隆认为,国家级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门槛高、标准高,选树人才的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借鉴。“可以在区级和行业内从条、块角度多层次选拔优秀人才,同样设立自己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这对优秀人才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也可以对更多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均衡治理机制
【提案】《关于上海义务基础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建议》
【要点】
这是一份上海市教委决策咨询课题转化而来的提案,聚焦当下上海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话题,针对经费投入、资源共享、社会参与、评价体系等四个制约均衡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市政协委员黄春华、童麟建议,调整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结构,并以重点项目为引领,实现物力、人力、政策倾斜,带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以大教育的视野,将家庭、社会、学校纳入教育整体系统规划,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家庭支撑、社区协作、民间参与的协同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委员说提案】
择校、升学、考试都是与市民切身相关的教育问题。在黄春华看来,当前上海义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均衡,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人们的迫切诉求。
为了深入了解市级、区级教育均衡的实际状况,课题组先后4次对市教委9个职能部门、全市16个区、十余所知名中小学、多个家委会进行探访、调研,一共历时10个月。经过调研,童麟认为,未来需要调整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结构,增加市级教育经费的调控力度。
两位委员建议,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创建学生、教师、家长、个体“有需皆可用”的学习支持共享系统,让优秀的资源、做法和人才真正流动起来。
他们还建议,规范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权责界限,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均衡治理机制,同时,加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评测力度,“老百姓有没有真正的获得感,要由老百姓自己来说。”
加强文艺原创力,打造上海文化发展“新引擎”
【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文艺原创力,打造上海文化新高度的建议》
【要点】
文艺原创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关键要素。上海作为全国文化重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涌现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文艺创作实力雄厚,但在文化精品的产出力和影响力方面还有待提升,经典作品数量优势并不明显。
近期,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作道路和方向。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瑞指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开拓,加强上海文艺原创的制度性建设。以艺术原创为重点,以文艺新人培养为关键,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打造上海文化发展的“新引擎”,构建与上海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文艺业态和高品质、正能量、有温度的文化生活。
【委员说提案】
在文化建设方面,上海应勇立潮头,主动创新。但文化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亟需能够反映新时代上海城市定位的、能够体现上海城市品格与发展新高度的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其中,艺术原创是发展重点,是艺术进步的推动力量,而培养文艺新人始终是发展关键。
王瑞认为,目前上海文艺原创精品的产出力与影响力还不够凸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不多,能够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也不多,上海的文艺创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认为,在文艺创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文艺原创机制的系统性构建,文艺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具体而言,尤其应当充分推动“文教结合,产教结合”等先进理念在文艺创作领域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掘上海高校、文艺院团等文化领域的创作资源、人才资源、艺术资源和学科资源,进一步推动上海“文教结合”、“产教结合”协同创新,打造上海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从选题孵化、创作扶持、制作排演到市场推广都需要一个完整的制度建设作为支撑。”王瑞认为,良好的资源整合和产业联动,将助推更多文化新人、新作的诞生。优秀原创作品的影响力,将推动上海文化新高地的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新贡献,展现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扎扎实实的幸福感。
梳理城市“安全隐患地图”,制定风险源目标管理清单
【提案】《关于加强精细化管控,保障超大型城市运行安全的建议》
【要点】
提案内容可用“四大四全”来概括,即纳入大调研,做到排查“全覆盖”;用好大数据,做到信息“全联通”;构建大格局,做到监管“全方位”;编制大网络,做到责任“全落实”。
安全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也是城市腾飞的起跳板。静安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永弟建议,结合今年开展的大调研活动,要把安全隐患排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全市范围内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包括高层建筑、轨道交通、核心商圈、建筑工地、特种设备,以及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都要建立各自的短、中、长期风险数据库和安全隐患地图,尽早制定出城市风险源目标管理清单,真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拿出有针对性、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流程及方式方法,确保“百密”没有“一疏”。
【委员说提案】
这个提案来自一项静安区的调研课题。2017年初,区政协党组牵头开展了“城区公共安全风险管控”重点调研课题,经过半年多的深入座谈、走访、研讨,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加附件内容逾一万字。
陈永弟介绍,本次提案内容是调研报告的精华版,静安作为中心城区,其城市公共安全的探析与尝试更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性,“城市公共安全‘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要努力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知风险、止风险,为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最坚实的安全支撑。”
据陈永弟透露,目前调研成果已逐步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助推力。几天前,静安区建立了全市首家区级政务数据管理中心,把包括公共安全在内的所有政务数据都归集到这个平台上。基于此,他建议全市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屏障和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对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并优先处置排在前列的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 徐晶卉 李静 史博臻 童薇菁 朱颖婕 王嘉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