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难过的是,有人以为买了一辆电动车,就是用上清洁能源,可以拯救地球了——这不是科学,而是炒作!”
在11月3日下午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碳大会“绿能”未来分会场上,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安德烈·盖姆一开麦,就郑重其事地强调,一定要教育公众学会分辨何为真正的“清洁”,即一件产品的碳足迹。
在碳大会上,通过分子编织进行碳捕捉、液体阳光生产燃料、利用纳米发电机收集海洋能量、对多余热能进行季节性“时空大挪移”……全球专家带来了形形色色的零碳能源,然而盖姆却一言以蔽之:“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绿色、可持续能源。”究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些能源技术和产品尚无法消除本身的碳足迹,而真正零碳的“未来能源”,还有待全球共同探索。
“目前没有任何单一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2018年埃尼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提到,无论可控核聚变、氢能,还是储能技术,都需要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通过各领域的技术互补支撑,最终形成能够满足日常能源需求的产品——这都需要广泛的科研合作。
事实上,推广低碳不仅需要科研上的国际合作,还需要商业领域的共同推进。“苹果公司已经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这意味着,苹果将通过产品的供应链,全球追踪碳足迹”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易培云认为,进入商业领域,低碳需要共同的商业模式去支撑,“这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促进企业的低碳化进程”。
“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将会使低碳技术研发被打断、成本高企,甚至可能影响人类实现‘双碳’目标。”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董事长瞿晓铧表示,过去十多年,中国和欧美都得益于国际合作,抓住未来几十年的零碳窗口期,国际合作绝不能缺席。
作者:许琦敏
摄影: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