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复杂”的人,集思想家、艺术家与实践者于一身;他们又是一群“单纯”的人,面对问题一心寻求解决之道;他们更是一群不可思议的人,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产品造福人类社会。今年的世界顶尖科学界论坛首次将目光聚焦于工程师这一善于动手解决复杂问题的群体。
在今天(11月3日)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上,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这样阐释工程师的价值;“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人,科学家是大脑,工程师是四肢。科学家的思想需要工程师帮忙实现,两者携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工程师就是要“实现科学家的梦”
“工程师就是一群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先后参与天宫、神舟、天舟、嫦娥及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大国工匠、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师王曙群这样定义自己的身份。
整整11年前,也就是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为了这浪漫的“惊天一吻”,王曙群带领的团队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历经数千次试验,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数据,“各类资料整整装满10个大箱子,仅撰写论证报告就花了三个多月”。
为弘扬工程师精神,今年上海首次开展“杰出工程师选树”活动,旨在发掘表彰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程睿是19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女性,至今她已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40余颗卫星。
程睿说,工程师的工作是“实现科学家的梦”。因为种种原因,过去工程师参与科研评选比较困难。如今,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工程师成长搭建更宽广的上升通道。“上海杰出工程师”评选将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工程创新,与科学家一起共同攻克一批重大问题。
千名工程师登上诺奖论文
天文学是科学与工程紧密结合的典范。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杰出教授亚当·里斯表示,破解宇宙奥秘,离不开太空望远镜,这一精密而复杂的“观天利器”则依靠工程师来建造。
巴里·巴里什在现场视频连线中展示了许多复杂的精密测量仪器,“如果没有它们,引力波根本不可能被发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诺贝尔奖”。原来,为了捕捉“宇宙初啼”引力波,他们不得不屏蔽10的-12次方级别的噪音,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的名字一起出现在那篇超过1000位作者署名的引力波发现论文上。巴里·巴里什说:“想要更快更多地收获科学发现,就要在科学与工程之间搭‘一座桥’,让它们更紧密地合作。”
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佳敏带领团队实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量产,并与下游企业合作,将这种材料应用于超导电力、超导磁体、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在他看来,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从1到100”的产业化问题,在一些科技前沿领域,这种工作并不比“从0到1”简单。尤其在大国竞争的今天,工程师的很多工作与科学家一样重要。
复杂系统思维呼唤未来工程师
论坛上,多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系统工程论。在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基发基斯看来,人工智能与系统工程结合,是弱人工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大飞机、豪华游轮、卫星网络、无人工厂等都与系统工程息息相关。
“我国首艘豪华游轮光零件就有2500万个,电缆总长约40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建造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更需要工程师有系统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有限公司开发部负责人李嘉宁说。
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与工程教育正在尝试融合发展。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介绍,该校2014年设立的工科大平台联合了8个工科学院,汇聚了23个一流工科专业,通过打通专业基础课、设置跨专业选修模块、突破转专业限制等机制,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校园里的学生创新中心变成了学生的“社会图书馆”,每年开设100余门企业课程,发布300余项企业课题,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培养他们对工程专业的兴趣。
丁奎岭表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已跟不上时代需求,要以未来眼光培养学生在复杂系统中解决不确定问题的能力。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