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样性成就元阳水稻品种的持续利用
14日上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在昆明开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分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取之于绿水青山,用之于绿水青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的科研工作一直在和病虫害打交道。通常,一个水稻品种种植三五年便会退化淘汰,而科研人员曾在云南元阳梯田农户家中发现一个连续种植百年的传统水稻品种,这引起了朱有勇的注意。经过研究,他发现是遗传多样性成就了元阳这个水稻品种的持续利用。
科学家们努力保护和传承了这个传统水稻品种,并促进当地优质梯田红米产业的发展,元阳梯田及其稻作文化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朱有勇拓展了梯田水稻遗传多样性原理,创造性地开启了用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虫害的探索,相关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千万亩。而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的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国际学界评价为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相关理论和案例发表于《自然》杂志。
朱有勇说,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必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这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利用物种多样性相生相克的原理,朱有勇还探索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中,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高药材质量,且不与粮食蔬菜争地,帮助云南山区减贫。
这个探索、推广的过程,可谓“取之于绿水青山,用之于绿水青山”,收获和守护的正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定义美好生活,生态环境优美比收入更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带领项目组,基于10038份网络问卷调查和353.2万份舆情样本的大数据分析,给出了答案。
分析报告显示,生态文明正在引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发展范式转型,包括发展理念、美好生活、消费观念、商业模式、就业观念、福祉观念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的“高物质资源消耗、高生态环境破坏、高碳排放,实现高物质增长、不可持续和低福祉”的工业化模式,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实现高增长、可持续、高福祉”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
民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如何?在张永生现场展示的一张“舆论热词图谱”上,“生态文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谐共生”“碳中和”“美丽中国”“污染防治”等词条赫然在目,直观反映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百姓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54.2%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保护会带来很多新的经济机会,前景会越来越好;81.3%的被调查者表示,近十年周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生物多样性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
什么是民众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调查显示,收入虽然重要,但仅仅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只排在重要程度的第八位,而“生态环境优美”则排在美好生活重要性的第四位。
张永生认为,生态文明是中国艰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产物,正如习近平主席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所强调的,要“以人民福祉为中心”。
作者:任思蕴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