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影片能否助推科学进步?人工智能、宇宙文明的探索,应如何把握理性的尺度?在昨天下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官方活动——“科学嘉年华”大师分享会现场,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科幻作家刘慈欣共话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并就电影中涉及到的科学概念进行了解读。
近年来,《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成为最受欢迎的类型电影之一,一部好的科幻片有何标准?“要把‘骨架’和‘血肉’有机结合。科学是骨架,是基础,艺术是血肉,让科学更好地和人‘聊天’。”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认为,科幻电影是站在科学悬崖上的飞翔。“悬崖是已知科学的边界,人的想象力推动着‘纵身一跃’,飞向未知的探索。”在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好的科幻电影的确能助推科学进步:科幻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一些不可能发生的场景在电影中进行,将吸引人们去关注科学和背后的理念,做更多的思考。
“《星际穿越》中的场景都有可能实现,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一定会达到科学条件,支持人类进行电影中场景的探索。”电影《星际穿越》《信条》科学顾问基普·索恩说。而当科学照进现实,人类却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有电影提出,AI会对人类本身形成挑战,类似的“双刃剑”风险该如何解决?“以后机器统治人类还是不太可能的。科学的发展是为了人类进步,不过我们要正视‘错误使用’带来的负面效果,犯错误的是人,把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就能够服务好人类。”王建宇说。
科幻文学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刘慈欣希望有更多不同的科幻小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进入科幻创作的领域。他还给出了建议,“从事科幻文学创作,要有开阔的思想,一个看待世界的更高视角,对人类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对整个宇宙的奥秘,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人和宇宙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更多的兴趣。”
作者:赵征南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丨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