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会如何影响人工智能(AI)?”“我们如何信任那些机器学习的算法?”“发展通用AI有路线图吗?”在11月1日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之人工智能会议Ⅱ上,面对年轻科学家的困惑与提问,在场的AI大咖们似乎有点“招架不住”,不时以“要靠你们年轻人去探寻”来作答。
的确,这些涉及人工智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思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探索。直面未来,年轻“后浪”们需要承担起更多开荒拓土的责任,从技术发展、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为人工智能“时代之问”作答。
从算法到应用,新突破层出不穷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机械臂不再只会抓取粗笨的工业器件,还可轻柔完好地“捏”起一块豆腐或布丁。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姚臣华带来会场与大家分享的“柔性机器人”。除了在食品配餐行业的应用,这种柔性材料还可制成智能手套,帮助患者恢复手指功能。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凯则针对数据孤岛和隐私保护的问题,提出了独到方法,用以提升计算加速能力,同时创造更安全的信息环境;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陈海波针对越来越智能且越来越复杂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提出需要为之打造原生操作系统解决信息延迟、数据异质等问题。
通过开发算法,将各类生命科学、新药研发数据纳入机器学习范畴;尝试打通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界限,从而理解人类意图;通过AI数据分析寻找缺失的物理学定律……青年AI科学家们带来的成果,让屏幕另一端的业内大咖们惊叹不已,几次提出“请把你们的论文发给我看一下”。同时,针对年轻人的研究方向,还贴心地推荐可开展合作的同行。
牢记“以人为本”,须臾不可忽视
被视为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标志,通用AI是近年来业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支持通用AI的,有1995年图灵奖得主曼纽尔·布鲁姆和其夫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兰诺·布鲁姆。他们认为,人的大脑就是典型的通用智能平台,“人脑可以被看作一个舞台,演员和观众可以问答互动,并引发更多观众参与”,在认知神经科学模型的促进下,通用AI的出现将是大势所趋。
持反对观点的,则是1994年图灵奖得主拉吉·雷迪。他认为,各个领域都可以发展专用人工智能,就好像人们现在使用的一件件工具,根据需要使用,够用就好。在他看来,发展“全知全能的人工智能”,就是给人类制造恐慌,“一说到AI取代人类,把很多人都吓坏了”。显然,作为人类强大的帮手,专用AI也只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朝着产生自我意识的方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才更让人放心。
“AI使用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齐冲冲本以为答案会是便捷、准确,可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给出的答案却是“符合社会伦理”。“技术可以赋予我们更强大的能力,但我们的社会和伦理发展必须要跟上。”他强调,人们必须要意识到,“作为一个物种,人类要更加成熟,才不会走向自我毁灭”。不过,关于这一切的探索,都要依靠年轻人来完成。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