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晚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上,2015年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得主谢晓亮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谢晓亮说,今晚看到这么多同学我感到很亲切。回忆为何走上科研道路,他谈起中学时写过一篇关于圆明园的范文。他自谦道:“不是因为我的文笔好,而是选题好,因此我发现在科研时选题非常重要,在初中树立了当科学家的理想。”
潜心学术之余,排球是谢晓亮很喜欢的运动。“你们看中国女排《夺冠》的电影了吗?小平你好的照片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很幸运自己可以遇上那样的时代。”谢晓亮介绍,1985年,35岁的他来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后来加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实验室,从事单分子酶学的研究,终于观察到单个酶分子。“这可能是我做的第一个重要工作,也具有实用价值,后来单分子测序仪基于同一个原理被发明出来。”从那时起他体会到科研带来的不可言喻的幸福。
随后,他所在的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跃升式的发展,基因测序开始大规模发展,后来测序价格降低至1000美元,这使得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后来,谢晓亮又参与了单细胞基因组学这场科学革命。
2008年,谢晓亮带着孩子回国看奥运会,为金牌欢呼的同时也感到要夺取科学技术的金牌任重道远。在美国工作30多年后,他选择与北京大学再续前缘。回国加入北大,他完成了测定精子细胞基因组。“我们把单细胞测序技术用到了测序筛选,推断受精卵是不是正常。迄今为止,我们的技术为中国上千家有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夫妇带来了希望。”谢晓亮说。
谢晓亮在T大会上感慨:2018年决定回北大任教,是他做的一个非常幸运的选择。今年初,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他立马回到北京,“我知道基因测序一定会派上很大用场。”
谢晓亮表示,中国科学家仅用两周时间就把新冠的基因组测出来,2003年非典时,加拿大团队用了5个半月,可以看出这些年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我认为,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新冠特效药,中和抗体是血浆疗法的有效成分,一个病人需要1200毫升的血。我们通过康复病人血浆中的B细胞的抗体,来获得大量中和抗体代替血浆。现在全世界科学家还在继续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药物。”
最后,谢晓亮寄语青少年:“作为科学家面临挑战,也获得充实和幸福,希望更多的学生以科学为梦想,献身科学,造福人类。”
作者:沈湫莎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本报记者张伊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