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10年上海交通大学产研院院长的刘燕刚告别象牙塔,创办了一家专业从事技术转移的服务机构——上海高知汇成果转化研究院,这是他过去几年一直思考想做的事。直到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科改25条”后,刘燕刚觉得这条路“通”了。
“科改25条”是指《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于今年3月正式发布。随着它的加速落地,围绕“成果如何用”,沪上高校、科研机构开启了一场“纸变钱”的创新和改革——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岗位、为相关人才提供晋升通道、给予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通过政府放权和制度松绑,一批创新成果快步走出实验室,科研人员收入不再受到绩效考核“天花板”的限制,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技”合同金额飙升,技术服务所得不受绩效工资限制
一头扎进蔬菜大棚,上海市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海荣正带领团队对植物几十种性状逐一检测。他所在的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上海)分中心承担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工作,每年都有近千种蔬菜、花卉来此检测,只有获中心颁发“身份证”,才能进入市场。
由于受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定,这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益从来与项目团队“绝缘”,陈海荣时常用“无私奉献”来激励团队,但他也明白,这多少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科研人员希望将科技“隐性”服务“显性”化的呼声其实一直都有。
“科改25条”对这一呼声作出回应,明确规定,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奖酬金提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酬支出,均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据此,上海市农科院出台实施细则,规定上述技术合同收益,扣除成本后,70%可用做奖酬金发放给项目团队。
改革之火一下子点燃了院内科研团队的服务热情。食用菌研究所课题组与内蒙古一家企业签订50万元技术服务合同,指导企业栽培“申香215”香菇;畜牧兽医研究所课题组与上海一家企业签订10万元技术开发合同,开发的生物发酵饲料有望使每头猪在保育期内增收上百元。据上海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蒋书洪透露,今年1至11月,该院涉及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三技”合同金额接近4000万元,比去年全年总额增长8倍。
专业“做嫁衣”有了晋升渠道,成果转化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自今年上海发布“科改25条”以来,上海海事大学组织学校各部门对照政策找差距。在日前召开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科改25条”中提到的“10%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用于奖励机构建设和人员”“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岗位”“为技术转移人才提供晋升通道”等内容被明确写入学校的规章制度。
该校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莫剑英告诉记者,对照“科改25条”相关政策精神,学校将成果转化作为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这意味着,中心从事项目转化的工作人员可由此进入晋升通道,甚至有望从副教授晋升到教授,“这对大家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同时,学校还将技术转移专职岗位纳入学校人事序列,技术转移中心由此获得了三到五个校内编制,莫剑英说,这些编制不仅能留住人,还能吸引校外的专业转化人员。今年,中心已经从校外引进了两名精通专利运营和保护的人才,补齐相关人才短板。
技术转移“老兵”走上创业路,优秀人才“溢价”效应日益明显
在“科改25条”政策利好激励下,潜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模式设计和案例实操的刘燕刚教授,也希望自己多年来从事技术转移的经验和成果,能走上创新创业的快车道。在他看来,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优秀的技术转移人才将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溢价”效应日益明显。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拥有一支200多人的成果转化专业团队,积累了大量高校技术转移的经验。为何不能将这些经验推广复制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去呢?于是,他萌生了搭建一个面向全社会技术经理人平台的想法,高知汇成果转化研究院由此诞生。
刘燕刚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技术经理人从原有小圈子走出来,在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中发挥更大作用。前不久,高知汇技术经理人孟振华为上海交大代光辉教授的一项治疗黄瓜白粉病的技术找到了买家,对方5000万元的报价足足是教授200万元自估价的25倍!
据市科委统计,上海现有300余家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更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型中介机构正在“科改25条”的利好下出生、成长。
作者:沈湫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