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发布“兀指数”,用以评价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的论文产出。这是中国发布的首个全球科研评价指数。
为何要发布中国自己的科研评价指数?这是为了有助于更清醒地认识中国在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的创新实力。根据“兀指数”,中国能进入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全球前十的科研机构仅中国科学院一家,与“兀指数”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相比,中国科研机构还有很大差距。中科院院士林其谁说,一些国际科研评价指数曾对促进中国科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现在是时候探索更合适的评价指标了。
探索自己的科研评价指数,时间到了
“为什么不发布我们自己的科研评价指数?”两年多前,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恩多提出的这个建议,让信息中心主任于建荣心动。
中国生命科学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已汇聚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优秀科学家,还创办起了十几种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期刊,有的还进入了国际一流期刊行列。
与此同时,SCI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等对科研评价影响的负面效应,正不断显现。一方面,“中国SCI论文数世界第二”“高质量论文贡献中国仅次于美国”等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信息,让人滋长出一种错觉——中国科研实力离世界第一不远了;另一方面,在科研考核上,数SCI论文、算影响因子逐渐成为僵化的教条,有些科研人员也从中寻找“漏洞”,为完成指标而“注水”。
林其谁说,在约20年前引入SCI等科研评价指数,的确为中国科研接轨世界的破冰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个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中国需要探索新的科研评价方式,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进行更客观的评估。
经过两年研发,“兀指数”诞生了。“这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个系列,可以从论文产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反映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于建荣说,今后“兀指数”还将延伸到科学家个人评价、学科评价,甚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指标。
更看重同行评议,清醒认识创新差距
“兀指数”缘何能更客观地反映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遴选119种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科技期刊作为评价数据来源,以2015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为统计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双重评估的方法,综合考虑论文作者贡献分值、期刊影响力分值等因素,形成了兀值、兀商等“兀指数”系列的主要指标。
“‘兀指数’的计算中,最关键的是加入了更大的同行评议的权重。”于建荣说,在研发“兀指数”过程中,团队听取了大量专家意见,在综合考虑期刊影响力的同时,尽量凸显论文本身的质量,同时突出论文主要贡献者(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权重,“我们借鉴了一些生命科学领域数据库的同行评议的方式,由专家根据期刊在本领域的影响力进行打分,并以此为参数遴选入围期刊。”
用“兀指数”对全球主要科研机构进行排名,中国在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的创新差距,马上显现出来了:无论论文产量还是质量,哈佛大学都遥遥领先;洛克菲勒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虽然论文产量偏少(兀值),但平均单篇论文质量评分(兀商)甚至超过哈佛大学,说明质量很高。而中国在全球“兀指数”前100机构的排名中,仅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榜;兀商前10名机构中,仅清华大学入围。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说,这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生命科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论文仅仅是科研评估的一个方面。张旭希望,“兀指数”可以逐渐获得国内外科学共同体的广泛认可,树立权威性,引导研究机构增强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