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体育电影不好写:叫好不叫座
体育电影可以说是最依赖“真人真事”的电影类型之一。绝大多数体育电影都脱胎于现实的体育人物和经典事件。这些生活原型使得体育电影有血有肉,但同样也是沉重“负担”。电影的艺术想象空间被相应压缩,在处理知名人物和事件时,还要考虑和协调多方压力。
电影《李娜》的编剧张冀表示,一定会在艺术表现上放开自己,但“李娜”无疑是他经历过最困难的创作,甚至超过同样是他执笔的《亲爱的》。陈可辛导演也坦言,“活人”版权不好拍,“你要面对他自己怎么看自己,老百姓怎么看你,包括观众希望怎么看电影主人公,这些常常是矛盾的。”
李娜
自去年启动《李娜》项目以来,原本预计今年的上映日期,却被一推再推到了2018年,目前主演和剧本都尚未敲定。张冀和陈可辛都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了解网球,了解李娜。
为了写好“李娜”,从来不看网球的张冀半年时间什么都没干,都在埋头看比赛录像、网球名人传记和了解网球知识。《翻滚吧!阿信》的导演林育贤在电影拍摄之前花了三年时间拍摄体操题材纪录片《翻滚吧!男孩》。他说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加了解体操,尽管“阿信”的原型就是他哥哥。
这恰恰反映了体育题材的另一大难点——专业性强,“门外汉”的编剧和导演们,往往要花费比其他题材多几倍时间和精力去突破专业壁垒。而这些昂贵的时间精力成本背后常常需要创作团队体育情结和热情的支撑。
在好莱坞,包括斯派克•李,汤姆•汉克斯、罗伯特•德尼罗在内的不少演员和导演都有从小根植的体育情结,终其一生,一定要拍一部体育电影来圆梦。而内地的著名电影人们的体育情结相对弱得多,这与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