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卡丹就高度赞誉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后来,培根、伏尔泰和马克思等思想家进一步指出这三项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到19世纪下半叶,来华传教士艾约瑟将造纸术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列为中国的卓越发明。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华文明一种标志,但它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随着科技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和长期积累,我们已有条件突破外国人概括的‘四大发明’说局限,在全球史视野下盘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列出新的清单。”
“八十八大发明”包罗万象
文汇:此次“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所推选出的88项包括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张柏春:多年以来,从国家领导人,到学界学者,再到广大公众,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四大发明,中国人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大家都想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答案。因此,2013年8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先后组织百余名专家进行严谨的考证与比较研究,还邀请了众多国外专家参与此项工作,历时3年时间,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勾股容圆
最终推选出的“八十八大发明”被分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和工程成就三个大类,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火药、罗盘(指南针)等传统发明,也有水稻、大豆栽培等农业成就,还包括了“勾股容圆”“线性方程组及解法”等数学问题,堪称包罗万象。
我们在选列发明创造清单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原创性;二是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三是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时,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比如史书记载诸葛亮发明的运粮车“木牛流马”,因为《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但由于记载太简略,在没有出土文物或其他详细史料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其技术内涵,只能舍弃。而东汉末年发明的马镫,尽管技术并不复杂,但对人类的战争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没有马镫时,骑兵在马上一手要拉缰绳保持平衡,只有一只手可以拿武器,使用远距离杀伤能力最大的弓箭受到很大限制。正是马镫的出现,让游牧民族纵横欧亚,统治战场近千年,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镫
农业科技值得自豪
文汇:这88项发明创造在推选过程中,您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有哪些?调查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张柏春:这些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数千年最重要的科技成就,有一些地域、朝代会多一些,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力争做到客观评价。但过去谈到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农业往往是被大家忽视的一块。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我们应该自豪,“八十八大发明”中,收录了水稻、粟、大豆、茶树以及柑橘栽培,还有温室农业等多项农业技术,国人也会感觉非常亲切。
水稻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根据调查,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的稻作遗存,是中国作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的证据之一。而大豆古称“菽”,是中国传统的五谷之一,《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等句子。尽管在学术界,中国是公认的栽培大豆的起源地,但“圈外人”却知之甚少。实际上,大豆在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要,因为肉类产量有限,而大豆优质植物蛋白含量丰富,是普通人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所以豆制品在人类食谱上地位非常重要,中国人在栽培大豆的基础上还发明了豆腐和酱油,而豆腐相传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选列清单时,调查考证是十分艰苦繁重的工作,但也自有乐趣。养蚕和缫丝起源于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逐渐外传。《西游记》里,唐僧带着徒弟们斩妖除魔,最终修成正果。而历史上,玄奘取经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帮手”正是丝绸。当时,玄奘出发前往天竺取经时并没有官方文书,一路艰难跋涉向西经过高昌国(今新疆境内)时,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与玄奘志趣相投,结拜为兄弟,并赏赐了许多丝绸,才帮他一路顺利取经成功。这正说明丝绸在丝绸之路上贸易的通用性,因它轻便易于携带可当作货币使用。每当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故事,我们都会感慨古人在科技发明上的智慧以及向公众普及这些重要发明创造的责任。
科学史界正努力突破旧范式
文汇:在推出“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哪些?
张柏春:这一成果的出炉不管对我们还是整个中国科技史界,都只是一个起点,也引发了许多思考。比如盛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为何不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辉煌的成就?从元末开始,我国又为何长期陷入科技缓慢发展阶段?这些问题将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努力突破“成就描述”的研究范式,即从发明了什么、在世界排第几,逐渐转向探讨知识的创造、传播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即一项发明创造为什么被发明,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变化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国内本领域的旗舰也将目标定位于揭示科技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为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做出新贡献。
>>>拓展阅读:“八十八大发明创造”清单
序号 |
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88项 |
|
科学发现与创造 |
年 代 |
|
1 |
干支 |
商代有干支纪日,汉代以后有干支纪年 |
2 |
阴阳合历 |
商代后期 |
3 |
圭表 |
不晚于春秋 |
4 |
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法 |
不晚于春秋 |
5 |
小孔成像 |
公元前4世纪 |
6 |
杂种优势利用 |
不晚于东周 |
7 |
盈不足术 |
不晚于战国 |
8 |
二十四节气 |
起源于战国,成熟于西汉初期 |
9 |
经脉学说 |
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末 |
10 |
四诊法 |
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末 |
11 |
马王堆地图 |
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 |
12 |
勾股容圆 |
不晚于西汉 |
13 |
线性方程组及解法 |
不晚于西汉 |
14 |
本草学 |
东汉初期 |
15 |
天象记录 |
汉代已较为系统 |
16 |
方剂学 |
汉代 |
17 |
制图六体 |
不晚于公元3世纪 |
18 |
律管管口校正 |
公元3世纪 |
19 |
敦煌星图 |
公元8世纪初 |
20 |
潮汐表 |
始见于公元8世纪后半叶 |
21 |
中国珠算 |
宋代 |
22 |
增乘开方法 |
不晚于11世纪初 |
23 |
垛积术 |
不晚于11世纪末 |
24 |
天元术 |
不晚于13世纪初 |
25 |
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 |
不晚于1247年 |
26 |
法医学体系 |
1247年 |
27 |
四元术 |
不晚于1303年 |
28 |
十二等程律 |
1584年 |
29 |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 |
1578年 |
30 |
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
1613—1639年 |
技术发明(43项) |
年代 |
|
31 |
水稻栽培 |
距今不少于10000年 |
32 |
猪的驯化 |
距今约8500年 |
33 |
含酒精饮料的酿造 |
距今约8000年 |
34 |
髹漆 |
距今约8000年 |
35 |
粟的栽培 |
距今不晚于7500-8000年 |
36 |
琢玉 |
距今7000~8000年 |
37 |
养蚕 |
距今5000多年 |
38 |
缫丝 |
距今5000多年 |
39 |
大豆栽培 |
距今约4000~5000 年 |
40 |
块范法 |
3800多年前 |
41 |
竹子栽培 |
3000多年前 |
42 |
茶树栽培 |
周代 |
43 |
柑橘栽培 |
不晚于东周 |
44 |
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 |
春秋早期至汉代 |
45 |
分行栽培(垄作法) |
不晚于春秋时期 |
46 |
青铜弩机 |
不晚于战国时期 |
47 |
叠铸法 |
战国时期 |
48 |
多熟种植 |
战国时期 |
49 |
针灸 |
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末 |
50 |
造纸术 |
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 |
51 |
胸带式系驾法 |
西汉时期 |
52 |
温室栽培 |
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
53 |
提花机 |
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
54 |
指南车 |
西汉时期 |
55 |
水碓 |
不晚于西汉末期 |
56 |
新莽铜卡尺 |
公元9年 |
57 |
扇车 |
不晚于公元1世纪 |
58 |
地动仪 |
公元132年 |
59 |
翻车(龙骨车) |
公元2世纪 |
60 |
水排 |
公元1世纪 |
61 |
瓷器 |
成熟于东汉时期 |
62 |
马镫 |
不晚于4世纪初 |
63 |
雕版印刷术 |
公元7世纪 |
64 |
转轴舵 |
不晚于公元8世纪 |
65 |
水密舱壁 |
不晚于唐代 |
66 |
火药 |
约公元9世纪 |
67 |
罗盘(指南针) |
不晚于公元10世纪 |
68 |
顿钻(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
不晚于公元11世纪 |
69 |
活字印刷术 |
公元11世纪中叶 |
70 |
水运仪象台 |
建成于1092年 |
71 |
双作用活塞式风箱 |
不晚于宋代 |
72 |
大风车 |
不晚于12世纪 |
73 |
火箭 |
不晚于12世纪 |
74 |
火铳(管形火器) |
不晚于公元13世纪 |
75 |
人痘接种术 |
不晚于公元16世纪 |
工程成就 |
建造年代 |
|
76 |
曾侯乙编钟 |
战国早期 |
77 |
都江堰 |
公元前256—前251年 |
78 |
长城 |
始建于战国后期,秦代形成“万里长城” |
79 |
灵渠 |
公元前221年—前214年之间 |
80 |
秦陵铜车马 |
秦代 |
81 |
安济桥(敞肩式石拱桥) |
建成于公元606年 |
82 |
大运河 |
隋代大运河于公元7世纪初贯通;京杭大运河于1293年贯通 |
83 |
布达拉宫 |
始建于公元7世纪,重修于17世纪中叶 |
84 |
苏州园林 |
四大名园之沧浪亭始建于公元910年前后 |
85 |
沧州铁狮 |
公元953年 |
86 |
应县木塔 |
1056年 |
87 |
紫禁城 |
建成于1420年 |
88 |
郑和航海 |
1405—1433年
|